这篇文章源于我出差的一次经历,正好我出差的地方是我的家乡,我很高兴公司人性化的安排,为方便工作,我特地到我以前工作的原单位找我一个同学,请他安排我这次的考察。
我多年在外工作,同学很惊讶的看到我出现他面前,几年没有和同学来往,在去公司的路上,我趁机问了他很多公司发展的问题,顺便了解下国企的这个老东家的行业发展和生存状态。
短短的路程我们竟然走了20分钟,而聊天以及后续引发的一些思考,让我对工作,收入,混,职业发展等问题有了新的理解。
月薪3500-4000,在这个三线城市,是普遍现象
先说我这个同学,挺多算高中文化,标准中年油腻大叔一个,离异,自购房出租,自己租房住,用租金弥补买房的差额。和他聊几句后,自然就说到收入,他一个月扣除五险一金就剩3500元左右,他一个单身,除去基本日常开支外就是花在女朋友身上,一个月过的紧巴巴的。只有年终和半年时企业会发些奖金,平时也没有什么外收入,一年到头把扣除的五险一金都算上也就是6万元左右。
我问他对这个收入有什么想法?他伸手把嘴里的香烟拿下,朝空中吐出一个大大的烟圈,“咋嘀,都这年龄了,还想辞职创业呀?要学历没学历,要技术没技术,混到退休就了事,好在我现在一个人,没有多大负担,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
如果他刚参加工作做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比如:工业设计,软件开发,IA或者创业等,月薪3500不可怕,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工作有技能复利,时间复利。可能一年后他的收入就过万了,或三五年后他年薪几十万,甚至更高,只要他愿意努力,是可能实现的。
这是一种有希望和创造力的工作,这个社会很多工作,起薪并不是很高,但未来不可预测。而国企像我同学这样的只是需要的是一份保障,哪怕收入不高也可以,对他们来说,收入的提高永远停留在想象中,为什么呢?
第一,他的工作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一天学会就可以使用终身的,没有任何挑战性可言。
第二,这份工作不需要加班倒班,就是在办公室里打个电话,问下工作流程,记录下来,心情好时下去看看工作流程的具体环节。
第三,我同学的工作是为一线服务的,服务是一个系统性,多部门协调的事情,就是其中某一环出现问题,下面的一环也会主动弥补上面一环的缺陷,就是说,我同学这个岗位是随时可以调换的,有他不多,没他不少。
第四,我同时拥有大量的时间,可他的时间无法复利,永远都是这样千篇一律的这个节凑,有时候节奏快了,别的部门要提意见,节奏慢了,领导要来过问,一句话,工作技能没有复利性。
我同学是早八点上班,中午休息两小时,下午在工作四个小时,一天除白天工作外,晚上都是最轻松的,基本上无事可做。
现在可以下结论,同学的这份工作并不会因为他的经验,技术,服务,勤奋,工作年限的增加而有大幅度的提升收入,所以,这工作真正让他痛心和麻木的,不是收入的高低,而是收入没有想象力,就是说,这个工作,无论多么勤奋和努力,收入都是这么多,这才是最致命的。不过他好在是国企,可以混,国企不是养闲人就是消化社会垃圾的地方。
我同学人近半百,在可预见的未来十多年里,他的收入还是如此。在可预见的未来里都不会有多大改观。或许在体制内待太久的人,时间长了就变得懒和庸俗,变得不再思考。这是事实且不知道限制多少人对于未来的想象。
混,混的是时间,浪费的是生命。
我同学和我聊天时,我感觉到他对工作的负责和敬业,但内心也有一丝无奈的痛苦。
“混到退休就了事!”这是他的原话。
每天工作八小时是国家规定,工作就是“混”,而“混”通常在国企是职工的口头禅,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说法未免带有谦虚之意。但不可否认的是,国企效率底下,人浮于事的现象随处可见。听我同学这么一说,联想他的境况,我对“混”有了新的理解,表面上的一惊让我的同学敏锐的意识到什么!
混日子通常理解就是出工不出力,懒散,旷工等,但现在,一个强烈的问号充斥在我头脑里,混日子和工作时间,工作状态到底有多大关系的?
企业里有些人很努力,经常受领导表扬,早来晚走是公认的“劳模”型职工,但这样的人依然没有未来,因为他做的工作本身就是一份没有未来的工作,没有技能复利,没有时间复利,自然没有上升空间。
想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在混日子,或许这里面就一个我。天哪,这也太可怕了。
一份工作中,没有太多的经验和技能,被替代的可能性大增,一种经验能用一辈子和一辈子只用一个经验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真正让一个人不可替代的,就是那份工作只有你能胜任,而且你比他们还努力的拓展你的经验。
终上所述,判断一个好的职业值不值得混,就是看你这工作是否有努力达到别人达不到的程度,而最大化的积累经验,且这个经验随时间不断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