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启发问题:“我们学过看过许多的知识,有的如风而逝,有的记忆犹新,想想
是什么原因让那些知识留下来的呢?”
<问题说明>
读同样的书,学同样的课,为什么不同的人最后效果差别那么大呢?
如果用拼图的视角就能看得更清楚。
学习新的知识,又像一个插班生来到一个新的班级,需要老师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同时他要和其他同学一起上课,一起讨论,一起活动,才能够更好的融入到班级里。
掌握新的知识点需要两重关联:
➢ 第一重关联是跟自己原有知识点的关联。这个跟理解知识有关,用逻辑把知识间的关系建立起来。
➢ 第二重关联是跟自己经验的关联。这个跟应用知识有关,一个有价值、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才能被大脑所重视。
比如,拆书学习法的核心原理也是如此。
当看到一个新的知识点的时候,我们用自己的话重述的时候,其实就是拿已知的知识点来解释关联新的知识点;
当思考这个新知识点和我们过去经历的关系的时候,实际上是将新的知识点和过去的经验相链接;
当计划如何运用新的知识点在以后的生活中时,这是把新的知识点和将来的“经验”相结合。
这种关联是带有一定主观性的,并不需要追求和别人的关联结果一致。只要自己的知识树是自洽的的,并且能够实际解决自己的问题,这种关联就是好的。
既然知道了关联的原理和价值,就当应用起来。试试自己选择一个知识点片段,或者用下面的两个《认知觉醒》里的片段,来锻炼一下知识点关联的能力吧~~
———————— > 片段1 < ————————
焦虑的根源
归结起来,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当然,最简单的方法是反着来,比如:
·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
·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
·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 > 片段2 < ————————
里清外明,消除行动模糊
认知清晰,情绪平和,最终还要行动坚定。很多人把行动力不足的原因归结为环境干扰或是意志力弱,其实,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
所谓选择模糊,就是我们在面对众多可能性时无法做出清晰、明确的选择。这样的情况很常见,比如当你心中有很多欲望、脑中有很多头绪,或者拥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时,你就会进入“既想做这个,又想做那个;既可以做这个,又可以做那个”的状态,就像自己始终站在十字路口,却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从而使自己陷入一种不确定性之中。
选择模糊就是一种不确定性,而人类面对不确定性时会不自觉逃避,因为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看到草丛在动但又无法得知那里面是什么时,就会产生很强的心理应激反应,来防范随时可能跳出来的狮子。为了活命,“逃避不确定性”就被写入了我们的基因,所以,当我们的头脑中有很多模糊的选项时,我们就会不自觉地选择那个最清晰、简单和确定的选项。也就是说,当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标时,就很容易选择享乐,放弃那些本该坚持但比较烧脑的选项。
因此,在现代生活中,要想让自己更胜一筹,就必须学会花费更多的脑力和心力去思考如何拥有足够清晰的目标。我们要把目标和过程细化、具体化,在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条单行通道,让自己始终处于“没得选”的状态。
磁石对于新知识点的关联思考
其实磁石上面写的那段文字就是知识点关联的结果,当然也是符合认知科学的逻辑的。
当了解到学习新知识需要关联知识点形成知识树的时候,就延伸想到知识点也需要和经验的关联,否则就是空洞的理论了。由于自己在拆书帮7年之久,也联想到拆书法RIA的精髓也是如此——I重述是关联旧有知识点,A1是关联过去的经验,A2和关联下一步行动,这下一步行动实际上就是将来的“经验”了。
这种关联使得自己对于整个学习的过程融会贯通了,而不是一个一个散的知识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