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都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用过于在意,但要重视给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好习惯将让孩子受用一生。那究竟该如何培养孩子的习惯呢?
总的来说,孩子12岁之前是养成好习惯的最佳时机,而12岁之前的阶段又分成小学之前和小学两个阶段。小学之前主要是养成一些好的行为习惯,比如认真吃饭,见到人要打招呼等。小学阶段则是各种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可以培养思维、感受、关系、健康、财务等五个方面的习惯;其中,又以养成思维、感受、关系三个方面的习惯最重要。
孩子各种不好的行为,追根溯源的话,可能都是这三个习惯方面的问题造成的。比如,有些事情孩子不做(如整理房间),可能是孩子的思维里觉得这件事不用做;这就是思维习惯导致的问题。再比如,孩子不好好写作业,可能是因为以前因为写作业被爸妈批评过,导致一写作业就有不好的感受,所以每次写作业都不好好写;这就是感受习惯带来的问题。还比如,有的孩子在幼儿园跟老师关系比较好,孩子喜欢老师,老师也喜欢孩子;升到小学的时候,刚开始老师可能会觉得这个孩子过于活泼不太喜欢,但孩子会延续在幼儿园的习惯,觉得老师还是喜欢他的,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他好,会努力去做到老师要求的,这样老师也就无法讨厌他,久而久之还会逐渐喜欢他。这就是好的关系习惯带来的好处。
在思维、感受、关系三种习惯里,又以思维习惯最为基础和根本,因为思维习惯代表着价值观;而养孩子的根本,也就是在培养孩子的价值观。
虽然学习成绩不是那么重要,但学习不好的孩子他自己会不快乐,因为孩子自己会有竞争意识,希望获得认同,希望自己优秀。父母能够做的是给孩子养成三个好的思维习惯,帮助孩子学习更顺利。
第一个思维习惯是主动思维。
什么是主动思维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梳理一下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有两个孩子,A和B。A能够百分百完成作业,完成得也还算工整、干净;B不能全部完成作业,会有涂改,有些题甚至不做。猜一猜:A的成绩一定好吗?B的成绩一定不好吗?可能很多父母会认为A的成绩好过B。其实不然,作业反映的只是学习态度,但真正决定学习成绩的是主动的思维习惯,能主动学习和吸收知识、擅长自学并融会贯通懂得应用的孩子才会成绩好。作业认真的孩子有可能没有真正理解,作业完成得没有那么好的孩子也有可能已经用自己的方式掌握了所学知识。
有主动的思维习惯,就有另一种习惯叫被动思维。这两种思维的区别在于:主动思维习惯的孩子,学习主体是他自己,是他自己愿意学、用自己的方式学;而被动思维的孩子,只是等着别人来教。这两种不同思维习惯的孩子,在低年级阶段学习成绩的差别还不明显,因为被动思维的孩子也有荣誉感,即使因为没学会被训哭,也还是会努力去做到父母或老师所要求的。但到高年级之后,被动思维的孩子就会远远落后于主动思维的孩子。
为什么孩子会形成这两种不同的思维习惯呢?这跟孩子接受的不同养育方式有关。孩子刚出生的时侯都是主动思维的,像海绵一样吸取着环境中一切新鲜的东西。但是在后来长大的过程中,如果被教的时侯多,就渐渐变成了被动学习;当教的人出现,主动学习就不见了。但学习的主体必须是“我”,主动学习的效果才最好。所以,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主动都很重要;要多点主动,少点被动。那么父母如何帮孩子做到多点主动呢?
可以从两个方面训练孩子的主动思维:首先,父母要从给答案的人,变成提问的人。具体就是:遇到状况的时侯,忍住自己想告诉孩子该怎样做的冲动,而是问孩子“这怎么办呀?”。大脑的特点是:被问什么,它就会努力的去想应该回答什么。这样就能训练孩子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
第二个方面是:要创造机会,把孩子学到的东西讲给别人听。至于讲的对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孩子讲给他的同学听(可以邀请同学来家里一起做作业),具有同样学习进度的同伴之间的讲解会促使孩子运用最新学到知识和技能,取得的效果好过自己做10道题。如果没办法让孩子跟同学一起做作业,家里有弟弟妹妹的话可以让孩子讲给弟弟妹妹听,这需要孩子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总结所学到的知识,也是一种复习会让他理解更深。如果家里没有弟弟妹妹,还可以让孩子讲给父母听,对着父母复习知识点。有些不会的题,也可以让孩子讲给父母听,可能在讲的过程中,他的思路就通了,就会了。但孩子可能会觉得这题我已经不会了,不愿意讲。
那么怎么才能让孩子愿意讲呢?有个妈妈的方法值得借鉴:看到作业上孩子不会的题,即使自己会也扮不会,说“哎呀,我不会耶。你可不可以讲给我听?”。孩子一开始听到觉得有点奇怪,妈妈也不会么?但他还是按自己的理解把自己想到的讲了一遍。然后妈妈继续装傻,一点一点细节的继续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那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然后孩子就逐个回答妈妈的问题,到最后他说:“妈妈,我会了”。
可以从这个例子看到,陪孩子做作业的话,不要表现得那么聪明什么都知道,完全是父母说答案孩子写,这样会剥夺孩子的主动性;而应该用自己的耐心和表演天赋,表现得傻一点,不断启发孩子自主思考然后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
还有些家长可能会问:如果一直启发提问,孩子一直不会怎么办?这时候当然可以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并讲解,但可能下次扮不会,孩子就不太相信了。最好的办法是,跟孩子说“你应该还有一点就会了。可不可以你明天去学校问老师或同学,回来再告诉我呢?”。这样就给孩子主动去寻找答案的机会,并且在找到答案之后还再讲一遍给父母听,可以很扎实的记住。
第二个思维习惯是接纳思维。
什么是接纳思维呢?就是能够接纳自己当前的状态,同时积极行动去达到更高的目标。然后缺乏接纳思维的表现是什么呢?如果一个孩子很想做好一件事,但却不愿意付出行动,那就是他只对结果感兴趣,但是对自己的能力没有足够的预估,不愿意付出行动去达成这个结果。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表现呢?主要是来自“自我效能预估”。
对“自我效能预估”的举例说明是:有一个不爱做饭的爸爸A,一天被不能按时下班回家做饭的妈妈安排给孩子做饭;妈妈让做很简单的一个菜:番茄炒蛋,番茄已经切好、蛋液已经打好在冰箱里,煮饭的米已经淘好也放在冰箱里。他需要做的就是把米放进电饭锅然后防水并按键,然后将番茄和鸡蛋分别放下锅里面炒。而另一个没那么讨厌做饭的爸爸B,也被要晚回家的妈妈安排给孩子做饭,但是米还没有、要去超市买,菜当然也要买、得有鱼、有蔬菜保证两菜一汤,然后还不能在超市买得去菜市场买,保证新鲜。那么这两位爸爸,哪一位会很高兴的完成任务呢?一般来说,肯定是A,因为这项任务很简单,即使再不喜欢做饭的人也很容易完成;但是爸爸B肯定就会犹豫了,为了做一顿饭还得跑两个不同的地方买,回家还得做,没有两三个小时搞不定,即使他本来不排斥做饭但权衡一番之后可能会选择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儿子,我们吃麦当劳吧,爸爸请客!”。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到,人在面对一项已知的、明确的任务时,会评估自己能否完成,这就叫“自我效能预估”。而这种预估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这项任务的难度,另一方面是自身的能力。如果面对这项任务的自我效能预估较高,就会行动力强;如果自我效能预估低,就会拒绝行动,变成拖延、回避。
再回到孩子身上。为什么有很多孩子行动力比较差?这都与设立的目标和自身能力预估有关。目标设置过高,或者自身能力预期太低,都会导致孩子的执行力较弱。那么怎么改变这一点呢?要从目标设置入手,因为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也是建立在不断实现目标的基础上。任何事情都可以有三个目标:
1)地板目标:即最低的目标,按当前能力就能够达到的目标。
2)阶段目标:即通过一定的努力才可以达到的目标。
3)天花板目标:指最高目标,需要付出很多很多努力才能够达到。
大多数孩子被设置的可能都是天花板目标,无论他们怎么努力都很难达到。当没有最低目标的时候,孩子没办法接纳自己现在当下的能力状态,觉得自己好像怎么都做不好达不到目标,对自己不满,也影响了他们进一步努力的积极性。
如何培养孩子的接纳思维呢?主要有以下2点:
1)给孩子设立目标时,先分解成阶段目标,每达成一个阶段目标有一个小小的庆祝。例如,针对孩子作业越多越拖拉这种情况,要知道是由于孩子自我效能预估低,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写不完造成的。可以把作业按科目分类,语文、数学、英语等;每写完一类,就可以休息玩耍一会,然后再继续写。这样分解之后,孩子可能就会觉得没那么多,也有信心去完成了。
2)给孩子设立目标时,要设置分层次的多个目标。比如,孩子要考中学了,可以跟孩子一起设立三个目标:地板目标(最低目标)是家门口的那家中学,按现在的成绩绝对能考上;阶段目标是市重点中学,需要加点油努点力才能考上;天花板目标(最高目标)是市重点,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
做到以上两个方面,就能让孩子接纳当下能够达到的目标,同时稳扎稳打向上,努力达到最高目标。如果出现问题,可以从目标设置、对自己的预估两个方面分析原因。
第三个思维习惯是容错思维。
什么是容错思维呢?顾名思义,就是包容、允许别人犯错的思维方式。缺乏容错思维的表现就是:经常抱怨别人,觉得别人很多事情都没做好;如果犯错误的人没被批评,会批评别人。这种思维的本质是想通过不原谅别人来放过自己,既然别人都做不好,那么自己做不好也理所当然。那这种习惯是如何造成的呢?跟养育方式有关:如果孩子犯错的时候被一直批评,再也看不到他其它的优点,就会让孩子养成一种思维习惯:犯错是不可原谅的;凡是犯错的人,都应该被很糟糕的对待。有这种习惯的孩子不会快乐,也不会真正的反省自己,很难进步。成年之后,会变成完美主义者,目标太高但自我效能预估低,变成严重的拖延症患者。
如何培养孩子的容错思维呢?可以在家庭里发起一种活动,每当孩子或者其它家庭成员犯错的时候,都进行一下小小的庆祝,在庆祝的时候告诉孩子:犯错是一个告诉我们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的好机会。犯错的人并非不可原谅,因为他还有其它的优点;只要他把做错的这一件事改正后做对了,那就是特别棒的一件事。通过这种方式,会让孩子对自己、对别人都变得更宽容,跟自己的关系好,跟同伴的关系也更好。
【个人感悟】以前听过一句话“思维决定命运”。听了这个课之后,更知道了思维习惯如何影响孩子及我们成人学习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身为妈妈的我们自己,都应该努力培养这三种思维习惯,轻松面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