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读吴春波老师文章再提起机器换人的问题,说到将来老师,医生一大部分能被机器取代的职业,会消失。虽然我认为机器会取代老师的一部分工作,甚至会取代大部分,但是目前看有些用人工来做的部分还是必要的,比如说除了教知识外,德育、师者的身教这些个性化人文色彩浓厚的东西还是机器不能取代的。课堂上师生间知识碰撞,相互激发而生的心心相印共鸣的情感是机器不能取代的。所以教育始终是有温度的一件事儿。
但是,此话也不无道理。因为,单纯知识的传授机器的能量完全可以大于人。老师要教什么,我认为要教研究性学习,要传递鼓励研究学习的情感。
于是课堂上老师以知识为载体鼓励学生自己去体验情境,质疑问难,寻找答案。老师提供素材、指导途径、解答问题。说到这里我一方面觉得自己说的老套,另一方面觉得对于中职的孩子这样做,是不是太难了。原本这些娃娃就是无心学,不爱学,不会学而进入职校的。我们给他方法,他确是连接住这些方法的想法、动力全无啊!于是我想老师这时候激发唤起尤为重要。讲授知识做铺垫,教会方法去助力,一点进步大大表扬,对于成果支持显性化等等就非常有力度。
恰好看到吴春波老师的关于未来经济主题的文章,快速推给了萝卜兵,对于其中一个小问题,企业股权结构的设计交给了萝卜兵去研究。期待答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