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师父房国臣教授的文章
安全类课程,对习惯性违章的分析
球球员喜添贵子,教练携众球员同去家中看望,不料孩子的母亲手滑,孩子不慎掉落,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守门员突然快速一扑,稳稳地接住了孩子,众球员欢呼雀跃,守门员冲大家微微一笑,然后就习惯性地大脚开出……
哈哈哈哈哈哈,请允许我先笑一分钟。此乃“习惯成自然也”。
1. 什么是习惯?
日常生活工作中,习惯影响行为的案例随处可见,比如:您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是做什么?您从床上站到地面这个过程,是左脚先触地,还是右脚先触地,还是双脚同时触地?起床后到卫生间洗漱,您是先洗脸后刷牙,还是先刷牙后洗脸?……诸如这样的日常行为,我们发现每次发生前都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下意识地就去做了,这就是我们受到习惯影响的最佳印证。
所以,什么是习惯?习惯就是:无须思考就可以和以前重复过无数次一样,自然地完成的行为。
《习惯的力量》(查尔斯 著)这本书中是这样描述此内容的:我们每天做出的大部分选择似乎都是精心考虑的决策结果,其实不然,这些选择都是习惯的结果。杜克大学 2006 年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人每天有 40%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由决定促成的,而是出于习惯。
当我第一次看到 40%这个数据时,很惊讶,如此高的比例!习惯拥有如此大的力量!为了彻底搞清楚这其中缘由,我们有必要从脑科学的角度来了解下习惯运作的主角——基底核。
2. 基底核:习惯行为的幕后操手
基底核,是说到习惯不得不提的一个大脑区域,其核心作用是控制自主运动,即存储和控制习惯行为。
让我们把时光回溯到 20 世纪 90 年代,当时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人员通过小老鼠穿越迷宫的实验发现,随着小老鼠穿越迷宫次数的增加(行为的重复次数),小老鼠的大脑思考越来越少,这个过程中,基底核似乎取代了大脑的思考工作。科学家把此过程称为“组块化”,即大脑将一系列行为转化为一种自动化的习惯行为——而这就是习惯形成的基础。
同样,我们人类的日常也离不开“组块化”,比如:洗脸前您会打湿毛巾,开车前您会伸手拉车门,系鞋带前您会蹲下并伸出左脚或右脚……可以说,我们的日常就依靠着这些行为组块,那么这些组块是如何运作的呢?这就有必要来了解下习惯的运作原理——习惯回路啦。
3. 习惯回路
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作者查尔斯将大脑中习惯运作的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存在着一个暗示,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
第二步,存在一个惯常行为,这可以是身体、思维或情感方面的。
第三步则是奖赏,这让你的大脑辨别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回路,以备将来之用。
一个完整的习惯回路,是由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三部分组成的。在之前提到的小老鼠实验(MIT)中,咔哒声就是暗示,在迷宫里寻找正确路线就是惯常行为,走完正确路线在拐角处得到的巧克力就是奖赏,如下图所示:
在这个实验中,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三部分都很明显,很易看出来,但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这三部分却不一定都能如此明显。
拿“睡前玩手机”行为习惯来说,或许你会问,为啥要以此现象为例?因为据《2021 年国产青年睡前玩手机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表示,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玩手机,这已经成为当代人入睡的必备仪式。我身边也有众多朋友曾经立下过 Flag,希望自己改变这个习惯。那今天咱们就拿“睡前玩手机”这个习惯来分析下其中的暗示和奖赏。
仔细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在倒在床上至睡着的这个时间段里,我们会感到无聊——暗示;当我们玩手机之后,我们就会变得“不无聊”——奖赏:即让自己不无聊,而“玩手机”就是惯常行为,这样三要素就齐全啦。
同时,我们还发现不同习惯,其改变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有些习惯稍加注意就能有所改变(调整),而有些习惯,根深蒂固,很难改变,以致于有了“道理都懂,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名言,通过书中作者的分析,我们会发现这实际上是仅仅认可这个习惯需要改变,而习惯改变的源动力不够强大,同时对习惯改变的黄金法则不够了解。
4. 渴望:习惯改变的源动力
剑桥大学神经科学教授沃夫曼对此做了相关研究,他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强大习惯形成的原因在于拥有能够创造神经渴求的暗示和奖赏组合。这里的神经渴求通俗理解就是对奖赏的期待。
举例而言,比如我要养成持续写文章的习惯,此时我就需要找一些暗示和奖赏的组合。为了让我尽快养成这个习惯,我需要找一些奖赏,比如:钱(稿酬)、大家的点击点赞(微信公号推送/发到朋友圈后)、各位在看完这篇文章后发表的评论……每个奖赏对我的“作用力”大小不同,即我对每个奖赏的期待程度不同。当然,还需要一些暗示来触发惯常行为,比如:打开电脑、拿出纸笔……
经过多次重复后,这个习惯就逐渐形成啦。所以,我们平时会发现做某件事情,当我们一开始做之后,就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啦。而如果一直停留在想的阶段(缺少暗示),可能就会越想越觉得难,越难越不想行动,导致最后无法完成。
《习惯的力量》一书中也以晨跑为例,做了分析,暗示加上奖赏本身并不足以让新习惯长期持续,只有你的大脑开始预期奖赏,渴求内啡肽的分泌或成就感时,你才会自觉地在每天早上绑好跑鞋鞋带。而暗示除了能够触发惯常行为,还必须能够触发人对即将到来的奖赏的渴求。
总之,找到的渴望(对奖赏的期待)程度越深,习惯越容易形成。
5.习惯改变的黄金法则
很多时候我们提到习惯,自然而然就会将其细分为养成新习惯和消除坏习惯。这里的“消除”换为“替换”一词更为恰当,因为在《习惯的力量》作者看来,习惯不能被消除,只能被替代——这就是习惯改变的黄金法则。
既然是替代,不是消除,那具体怎样替代呢?还是拿“睡前玩手机”为例,为啥总说这个习惯,因为很多人都想改变这个习惯,为啥很多人都想改变,因为很多人都有图中的苦恼。
根据习惯回路分析,这个习惯中的暗示是“感到无聊”,惯常行为是“玩手机”,奖赏是“消除无聊”,结合习惯改变的黄金法则,我们只需要在保持原有的暗示和奖赏基础上,找一个新行为替代“玩手机”即可。每个人选择的新行为会不同,我选择新行为是看纸质书。当然,具体为啥是纸质的,还有书的内容选择等,不是今天的主要内容,我就不赘述啦(改日另写文章分析)。
继续围绕习惯改变的黄金法则说,作者查尔斯认为,在黄金法则的基础上,还有一个因素很重要,那就是信仰。这里的信仰不是宗教,而是我们“认为某行为能改变”的想法和信念。
在作者看来,社群非常有利于创造信仰。当我们加入一些有利于我们行为改变发生的团体时,习惯改变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因为这个团队可以让我们相信改变是可能的,即使有时候这个团体只有两个人,也能有相同的作用。
一句话总结,如果你想改变某个习惯,你就必须在原有的暗示和奖赏基础上,找一个新的惯常行为替代,如果你还能和一个有相同想法的群体一起努力,那你改变的成功性就会大大提高。
6.结语
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到一开头守门员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分析下他习惯回路里的三要素是怎样的。温故知新,这样的复盘有助于你能更好地将文中的内容运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