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教师,所以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很敏感。
我不认同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念,他们给孩子最大的自由,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
这些孩子每天玩手机的时间超过学习时间,而手机是他们保持安静的最好办法,这给家长们很大的空间去做自己的事情。
于是,事情就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孩子们通过网络学习了很多不适合他们这个年龄该学习的东西,互联网是双刃剑,大家都知道,可惜他们忽视了这些不可控的因素。
于是在时间的发酵下,这些不可控因素发生了质的变化。
孩子们变得叛逆,不愿与父母沟通,就像小的时候父母不与他们沟通一样。
我很认同一个观点,就是“虎妈猫爸”,母亲扮演严厉的角色,父亲扮演慈爱的角色。
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代表着力量,父亲耐心教导的孩子总是会自信一些,太有距离感的父亲会让孩子变得怯懦。
我的姑姑便是一个“虎妈”的代表。
每每谈起她的教育模式,我都会十分感慨,她有两个小孩,大儿子磊磊今年14岁,六年级小升初考试刚刚结束,小女儿马上步入三年级。
大儿子最近正在准备钢琴十级的考试,不仅要考实操还要考乐理。于是他每天早上五点多的闹钟,从被窝爬出来就要弹琴。早上吃过早餐就去钢琴老师那里练练琴,学习乐理,有的时候中午都来不及吃饭。这是一个极其自律的孩子,我觉得他的好习惯来源于他的母亲。
在孩子还是四年级的时候,英语考试成绩不够好,每次只能考八十多九十出头,姑姑分析了原因,觉得最大的问题是他虽英语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是有问题的,于是她和孩子沟通以后设制了英语学习的方案,每天早起读英语。
从那以后,姑姑每天四点多五点就要起来帮孩子们做早餐,用她的话来讲:“想让孩子早起,我怎么可以睡懒觉。”
所以磊磊每天跟着妈妈一起起床,小孩子总是没有那么强的意志力,刚开始的那段时间变得尤为困难,她有的时候要坐在孩子身边和他一起学习。
所以早晨总是匆忙的,尤其是还要做一顿丰盛而且有新意的早餐,不过这对她来说,倒不是很难。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磊磊的英语成绩已经是满分。
有人说应试教育让孩子没有了创造力,可我觉得创造力的基础是拥有一个懂得如何去这努力和争取的好习惯。
后来,他的成绩不断突破,稳居班级榜首。
其实,优秀的成绩不仅仅代表着分数,更多的映射出一个人自律的状态。
小女儿淼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女孩,你永远想不到她的小脑瓜里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词汇,稀奇古怪。
这可能和她从小听各种各样的故事有关,她的表达能力让我感到震惊。
她从幼儿园开始就被妈妈要求背《道德经》,一开始是幼儿园的老师要求,后来变成了一个日常作业,于是《道德经》背完,还有《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
其实我是不理解的,才五岁的小孩,背那些枯燥无味的道德经,她不理解,根本没有什么效果。
可就是在我看来的“白用功”,姑姑坚持到了三年级。
后来,孩子上小学后的拼音很扎实,全部是在背诵时无意记住的,她能随口背出很多我不知道的诗句,还能给我讲讲,诗人说的是什么意思。
我无意间翻到她的唐诗三百首,不禁哑然失笑,上面每句诗都有她配的画,生动形象,虽然有时候也很滑稽。
哦,顺便要提一下,她的美术作品也确实很优秀,是老师说的有天赋的孩子。
我有的时候会想,如果这两个孩子在一个对教育并不是很重视的家庭,他们还会很优秀吗?答案我也不知道,我不能肯定的去说,姑姑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或者别人的教育是失败的。
我看到的不仅是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怎样去学习。
过程大于结果,能力大于成绩。
我遇到很多的家长,他们告诉我他们的小孩根本不听爸爸妈妈的话,只听老师的话,我完全理解,因为任何一个孩子心目中,老师都是超人。
哪怕是科比的女儿,也觉得自己的篮球教练要比爸爸厉害的多。
可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本就是完全不重合的两部分,我们各有职责,家庭教育不能全部寄望于学校教育,那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也是一种教育放弃。
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你涂黑,他便黑,你让他五颜六色,他便是一道彩虹。
有感而发,众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