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读书就够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等书籍中都讲到一个关于读书的办法,那就是最好的读书方式是把我们学到的知识、看到的内容讲给别人听。在我们讲解的同时,自己的理解会更深一层,因为对方经常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或质疑这个内容,哪怕只是讲了一言半语,也会让我们从一个完全不同的层次再次进行了思考,新的思路和思维延展了书中的内容,自然也就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深度。
不过要是想应用这个办法首先要保证对方能正确的理解我们的讲解内容。可能你会觉得奇怪,讲解的目的就是要保证对方明白了,这件事情还需要强调吗?当然需要了,因为我们很难判断对方学听懂了还是没有听懂,有时候他频频点头并不代表他已经理解了,也许他只是礼貌性的客气一下,或者不好意思表达自己没明白甚至是他根本不感兴趣,同样,如果对方没什么反应也不代表他就没理解,也许他被触动了,也许他正在思考。总之如果我们不是一个读心术的高手,就不敢保证能从对方的表现中判断出他是否听懂了。
更重要的是,有时候对好方自己都很难判断自己明白了没有。不相信吗?你有没有见过这种情况,明明在交流中双方好象是已经达到了一致,但是到了真正落实这件事情的时候,对方的做法却大大出乎你的意料之外?实际上对同一句话、同一个内容,每一个的理解和想法都可能会有着巨大的差异。我举个例子,我们开会时向技术部门提了一个需求,我们要求在本月底之前完成对某个指定产品的数据提取,以便下个月对产品进行优化改进。他们也同意了,双方还就下一步的沟通时间,以及数据传输方式进行的讨论,我们觉得这件事肯定是没问题了。
结果到了月底,数据传输过来一看,我们就惊呆了,因为他们给了我们拷了个磁盘,里面有好几百个G大小的一份清单级数据,完全没有归类,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看。当我们再次去沟通时,技术部门说,我也不知道你们是要归类啊,我以为把基础数据给你们就行了,其实归类很简单啊,你们用某某工具整理一下就行了呗。汗!我的个天,我哪里知道他说的是个什么鬼工具。可是后来我了解到这个工具对技术部人员来说确实是个小意思,但是我不懂技术啊。这就是技术人员和市场人员的理解差异。
下面我们来讲个方法用来确保对方理解你的意思。这个方法就是举个栗子!
把书中相对偏理论的内容翻译一下,最好的办法就是举一个例子,让对方从听理论变成听故事。有时候书中会有例子,我们只要照着内容详细复述一下就可以了。当然了,如果再精益求进一些的话,我们应该考虑到对方的身份、学识、经历等等,改编出一个与对方有关的例子,这样因为事关已身,对方会听的更认真更仔细,也会和我们产生互动。你可能会问,我怎么能编出这个切合对方实际的例子呢?如果不能,那么你可能是不太了解对方了,如果不了解对方,那你怎么保证你要向对方讲的内容对他会有用呢?如果不能保证有用,那我还是劝你换个对象讲吧,对牛弹琴的事还是不要做了吧。
记住,优秀的讲解者起到翻译的作用。把原书作者偏理论的、偏国外的或偏简练的语言、比喻、说明、解释,翻译成学习者喜闻乐见的语言。
你会举个栗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