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人的情感其实是非常矛盾的。同样的一件事,发生在别人身上是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是事故。就像过去的三年疫情,很多人都亲历了故事与事故的不同感受。
感同身受,说起来似乎简单,但真的做到很难。于是,有了“你不是我,怎知我痛”和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慨叹。
不过,新的研究表明:即使是在不同的故事或事故中,也存在着无形的力量。我们可以从他人的创伤体验中找到意义,获得成长。通俗点说,就是看他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从而发生积极的改变。心理学上把这称为“替代成长”。
例如:阳性集中爆发的时候,相信我们都会经历或听闻一些人英年早逝的案例。
这样的事情在不同的人心里会有不同的反应。
有的人站在较低的视角,会被悲伤侵袭,感到世事无常,好好的怎么就死了呢?心情沮丧,以至于不知道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这是一个悲观的视角,对生活带来的影响也必然是消极的悲观的。悲观吸引悲观,根据吸引力法则,导致事故接连不断,生活中可能会真的祸不单行。
有的人会站到一个稍微高的视角,为死者的不幸感到难过,但是也可以认为病人摆脱了病痛的折磨,何尝不是一种解脱?!既生怜悯之心,思来想去还会联想到自己身上,到最后也难免郁郁寡欢。这样的怜悯之心虽然说没有实质上的意义,但也可能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与他人保持距离,既不受他人痛苦的影响,当然也不会在他人事件中获得成长。
还有的人会站到更高层次的视角,想象自己身处其中,感受他人的感受,并且在看到他人痛苦的同时,发现自己需要改变需要成长的部分。这种人会真的很痛苦,但同时会被痛苦打动,从中获得力量,激励自己成长。会认为既然人生无常本来就是常态,何不乐观面对,过好当下?如果倒下的那个人是我,我会不会留有遗憾?我要把每一天都当做最后一天来过,活着就要心怀感恩的心,活着就要为社会做贡献,让我们生命中的每天都过的有意义!
显然,这样的心态才是我们积极倡导的。我们既不陷入悲观的泥潭,也不冷眼旁观,不要做一个生活中的观众,而是置身其中,,实现“共情”,感同身受,在理解别人的同时,提升自己生活中的意义。那么,我们从现在开始,乐观积极的面对生活中的所有的问题,相信将来的一切都会获得改变。
又如:我们看到有的孩子抑郁休学,家长焦虑担忧,说只要孩子健康就好,孩子的身心健康就是最大的奢望。有的孩子985毕业,考了公务员,但是却觉得一点都不幸福。我们身边,类似的事情越来越多。2022年中国国民心里健康报告,青少年群体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需要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调整。
看到这些信息,我们有什么感悟?在同理这些孩子和家庭所遭受的苦难时,我们自己有没有被触动?为什么会发生那样的事情?背后的根源是什么?难道这只是别人的故事?我们在过往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不是也有许多待改进的地方?
每个生命的到来,都有他独一无二的使命,他本自具足,自带光芒,我们父母要做的就是放手、成全,认真地过好自己的生活,开心地看着他渐行渐远。
但我们并不是天生就有这个能力的,一起来学习吧,学习可以让我们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