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下雨了,等到躺在床上的时候,雨势渐大。关上灯,窗外的灯光依稀透进来,耳边传来哗哗的雨声,心里有种难以言传的感动。平日里,此刻总有各种声音,说话声、车轮声,狗吠声,偶尔还有孩子的啼哭。而此刻,只有雨点的声声敲击,让人沉静。
遂想起千百年前古诗词里那些听雨的人,他们在想什么呢?
1
听雨,对于词人蒋捷来说,见证了岁月的流逝,是一生的总结。
虞美人南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少年时无忧无虑,在歌楼上听雨,与美人相伴,红烛之下,罗帐之中,一晌贪欢;壮年时为生计奔走,听雨于客舟之中,见江阔云低,听雁叫西风,尝尽人生辛酸与思乡滋味;晚年则听雨于寺庙中,昔日的少年今已白发星星。经历了无数次的悲观离合,知道自己所能做的非常有限反而坦然——让该来的来,该去的去吧。
2
听雨,对于朱彝尊,是辗转反侧,相思难眠:
桂殿秋清·朱彝尊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gě,小船)听秋雨,小簟(diàn,席子)轻衾(qīn,被子)各自寒。
朱彝尊(1629-1709),清初文学家,浙西词派的领袖人物,以诗文著名,文与汪琬并驱;诗与王士祯齐名,并称为南北两大诗人。
朱彝尊与妻妹冯寿常的爱情刻骨铭心。朱彝尊曾祖父是明朝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傅,可是,朝代更替,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朱彝尊出生时,家境已是相当困难。十七岁时,他娶了县儒学教谕(大约相当于现在县教育局局长)冯镇鼎之女冯福贞为妻,当时,妻妹冯寿常尚幼。
随着冯寿常年龄渐长,逐渐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秀位慧中,俏皮可爱,喜读书,她一直敬佩朱彝尊的才学,爱慕他、欣赏他,朱彝尊穷困潦倒,能有这样一位红颜知己,大有知音之感,因而渐生情愫。
这样的爱慕当然有违人伦,所以,虽二人互相引为知己却只得在人前克制,这首小词所写的正是这种欲说不能的情怀:回想当年,渡江时经过岸边时,我借故看越山,却总忍不住偷偷将她打量。一路上,虽同在一条船听着秋雨,却各自独拥薄被,彻夜难眠。说明二人虽心心相印,却近在咫尺不能倾诉衷肠。
这份爱情发乎情而止乎礼,是纯洁的,美好的,是诗人一生中最难忘的回忆。随着冯寿常三十三岁早逝,诗人对这份感情更加珍惜。晚年的朱彝尊名满天下,成一代宗师。在整理自己的诗集时,回首这份贫穷时的不伦之恋,他宁愿自己死后不进孔庙得祀也要保留下这些回忆冯寿常的诗词,以作对这份感情和斯人的永久怀念。
听雨,对于李清照,是国破家亡的沉痛回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里的愁,包含了太多人事变迁的辛酸和无力之感,让读者也跟随着感叹个人生命的渺小和无助。
听雨,对于陆游,是对人世的叹息,“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因为生计,陆游在六十二岁的时候,又一次出来担任官职。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那一夜,雨噼噼啪啪地下,第二天一大早,深巷里却传来叫卖杏花的声音。作者于百无聊赖之时,淡淡地发了一点牢骚,竟成千古名篇。
但是,更多的时候,陆游总是在忧伤着国事,“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壮志未酬而又念念难忘,自己的一生行将过去,国事更加不可收拾,真让人死不瞑目啊。
听雨,那么多的思绪涌上心头:是短暂的人世,无常的人生,是难忘的相思意,不尽的忧国情。听雨,你在想什么,你又在思念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