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积善之方
(一)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
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人需要谨慎行事。
了凡先生讲了诸多事例,有舜的大孝,福建建宁人杨荣的曾祖和祖父洪水中不取财物只顾救人,浙江宁波人杨自惩怜悯囚犯、廉洁有操守,福建莆田林氏老妇乐善好施受仙人指引后世子孙中科举者众至民间传“无林不开榜”,浙江台州应尚书山中读书听到鬼语善心卖田救人的故事等等十则。
这些故事看似不同,但都可以说是存善心,行善事。对于这些善行,要详细剖析,不同方面进行总结,最终才能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善。
(二)
1.关于真善、伪善
几位读书人去拜谒中峰和尚(元代高僧),问为什么有的人行善,但子孙并不兴旺,有的人作恶,家族却兴盛。善恶怎么会相反?
读书人举个例子:打人、骂人是恶,尊重、礼遇是善,贪图钱财去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恶,清廉有操守是善。
中峰和尚说:不一定。对别人有益,是善;对自己有益,是恶。有益于别人,打人骂人也是善;只为自己有益,尊敬、礼遇别人也是恶。行善,利于他人是为公,是真善;有利于自己是为私,是伪善。不求回报而行善是真善,为达到某种个人目的行善是伪善。
所以,需要真伪需要认真分辨、考察。
2.关于曲、直
谨慎诚实的人,常常得到人们的赞赏。但古时圣人却更欣赏刚强不屈有原则的人。前者被圣人认为是道德败坏者。
不要轻易依从于所见所听,要从心去觉察。济世救人之心,是直;讨好世俗,是曲;纯粹出于爱人之心,是直,愤世嫉俗之心,是曲;尊敬他人之心是直,玩世不恭之心是曲。
要仔细加以辨别。
3.关于阴、阳
行善事被大家知道,是阳善,做善事而别人不知道,是阴德。有阴德,上天会有福报,有阳善,赢得世间好名声。享盛名而名不符实者,会有灾祸;没有过错却无辜背负恶名的人,子孙后代往往能兴旺发达。
阴、阳之间太微妙了。
4.关于是与非
孔子的学生子贡赎回了俘虏却没有接受官府的赏金,孔子认为这样做不对,子路的做法让人感到领了赏金就是不廉洁的人,以后谁还会愿意去赎回俘虏。
另一位学生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被救者送他一头牛,他收下了。孔子很高兴地说:以后就会有很多人会去拯救溺水者。
按世俗眼光看,做好事不要赎金这是高尚的行为,做好事收受礼物似乎不大好。
但是,做善事,不是只考虑当前的行事,更要考虑长久的影响;不要只考虑个人的得失,也要看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5.有关偏与正
好心办了坏事的例子:从前有个宰相吕公辞职回到家乡,他为官清廉公正,受到人们的爱戴。一个同乡醉酒后辱骂他,他宽宏大量没有计较。一年后,那个人因死罪被捕入狱。吕公懊悔:如果当时把他送到官府,接受惩戒,他可能就不会到这个地步。
也有怀恶心而做善事的例子:时值荒年,穷人于光天化日之下在街市上强抢富人家粮食,富人告到县衙,县衙不理,致使穷人肆无忌惮盗抢之风愈演愈烈。于是他私下叫人把抢粮食的人抓起来责罚,抢粮的民众才安定下来。
善事是正,恶事是偏。
6.关于半善和满善
易经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勤加积累,就会满;懈怠不积累,就是半。
要重视累积的力量,因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位女子到寺庙,把仅有的二文钱捐了出来。主持看到了女子的虔诚,亲自为她忏悔。后来女子被选入宫,大富大贵,给寺庙捐了几千两,主持却只是叫徒弟来行法事。
女子不解,主持说:以前你布施的虽然少,但心意真诚,现在布施的虽然多,但心意不如之前恳切。
所以,“千金”也可能是半善,“二文”却可以是满。
7.关于大善与小善
“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小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8.关于善的难与易
《论语》中“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是爱人的表现。克己就是将自己难以割舍的东西送给他人。
(三)
佛教有随缘一说,就是顺其自然,不加勉强。了凡先生说随缘济众的方式,有十种:
与人为善
爱敬存心
成人之美
劝人为善
救人危急
兴建大利
舍财作福
护持正法
敬重尊长
爱惜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