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人生》,定格下生命的每一时刻
——读对吴伯凡老师影响最大的小书有感
有天在搜《活出生命的意义》,有篇“影响吴伯凡老师一生的四本伟大小书”影响吴伯凡老师一生的四本伟大小书文章吸取了我的视线,出于对吴伯凡老师的崇拜,我认真拜读,其中介绍到这本书,内容无非介绍了时间管理法创始人柳比歇夫的人生经历,虽对主题有点厌倦甚至恐惧,但出于好奇还是找来读一读。不曾想生长于苏联社会背景下的主人公生平经历竟如此让人惊叹、令人启发。有志于让人生取得更大成就、注重方法学的人都应该去读一读这部篇幅不大的作品。
主人公柳比歇夫是前苏联某生物研究所昆虫学家,担任大学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一个室的负责人时,还常常到各地考察,三十年代他跑遍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去过许多集体农庄,实地研究果树害虫、玉米害虫、黄鼠。在业余时间,他研究地蚤的分类,到一九五五年,柳比歇夫搜集了三十五篇地蚤标本,共一万三千只,其中五千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总计三百种,这些地蚤都要鉴定、测量、做切片、制作标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多五倍……一个不起眼专业里竟然在学术领域闯出了一片别样天地。主人公曾发表70来部学术著作,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500多印张,并对宗教、政治、数学、哲学、历史等涉猎范围甚广。
然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让柳比歇夫跃入普通大众视野的却并非他的专业成就,而是他的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时间统计法——56年如一日坚持记录精确到分钟的时间开销、并定期进行统计总结和分析改进。他认为时间记录有什么好处呢?一是培养时间危机意识、二是获得感知时间的能力,三是提高对未来规划的能力。
主人公对时间利用简直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利用开会算数学、坐车时学英语、散步时思考哲学,他只记学术研究专题时间和日常消耗时间,至于同时代发生的与己无关事件在个人时间安排中鲜见记录,日常生活事件也很少能影响他对时间的有效利用,即使查阅他在1942年丧子阶段虽在此后持续多年的日记中都留下巨大悲痛印记外、时间利用记录基本没看到太大变化。
他利用早上头脑清醒时学哲学和数学,随后学历史和生物,劳累了看看文学作品。他同样是分类记录的集大成者,他将工作分成三类:一是基本工作(中心工作),主要用来写书搞研究、看参考书、做笔记;二是例行工作,用来作学术报告、讲课和开会等不直接从事科研工作;三是日常事务,主要分配于家务与私事,保管材料、通信、保存照片等。
请看三段记录文字:
一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
鉴定袋蛾–二十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一小时二十五分。
二
柳比歇夫对日常的各种事情做了分类,比如,基本科研、分类昆虫学、附加工作、组织工作等等。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方便最终统计在各项活动上你到底花了多少时间。下面是柳比歇夫统计结果:
基本科研–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
分类昆虫学–二十小时五十五分
附加工作–五十小时二十五分
组织工作–五小时四十分
合计一百三十六小时四十五分
三
“基本科研”这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包括什么内容?用在什么上了?
分类工作–《分类法的逻辑》报告草稿–六小时二十五分
杂事–一小时零分
校对《达达派研究》–三十分
数学–十六小时四十分
日常参考书:里亚普诺夫–五十五分
日常参考书:生物学–十二小时零分
学术通信–十一小时五十五分
学术札记–三小时二十五分
图书索引–六小时五十五分
合计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
此外,笔者对主人公的钦佩不仅在于大家都能钦佩的“时间统计法”对后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还在于他卓而不凡的个性特征和学术品质。
他对权威的天生质疑精神,格拉宁评价他是创造性的虚无主义者,也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因用案例和数据为害虫辩护差点两度被撤销博士称号、并一度被从研究所辞退赋闲在家。
他的博学多才令人印象深刻。前面所述他治学多个学科,他的通信对象有研究所、学会、院士、新闻工作者、工程师、农学家,同国内数十位各领域专家的通信几乎全是学术述评、学术对话、学术辩论,某些书信简直写成了专题论文和学术论文。
他的天生好奇与探索精神。1965年,他忙于研究玻璃窗上由寒气冻成的花纹,他照了几百张相片,最终写在《论玻璃窗上由寒气冻成的花纹》一文,该论文中提出科学中两个新的部类:相似理论和“不占空间的对称性”的理论。
在作者格拉宁眼里,主人公还是个乐观派、还是道德修养极高、充满着冒险精神、淡然于物质生活的人,柳比歇夫的人生真是奇特的一生。
难道这一切不能对处在快速发展社会状态下节奏紧张、事务繁杂的国人来讲不能构成富有现实意义的参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