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将成为商业的终极战场,未来有两种生意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大,一是帮助用户省时间,二是帮助用户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罗振宇
在这个什么都快的时代,时间成为最稀缺的资源,似乎人人都在谈时间管理。
即使你没看过斯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你也一定听过时间管理矩阵理论,既把每天要处理的事务分为重要且紧迫、重要不紧迫、不重要但紧迫、不重要不紧迫四类。
即使你没看过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你也一定听过重视目标与贡献、要保留出相当分量的一段连续性的整块时间、要事优先、将不必亲自处理的事交给别人等时间管理法则。
更进一步的,还有碎片化时代的时间管理,简言之,就是把碎片化的时间都利用起来,比如给自己制定一个碎片化的时间管理清单,想象自己在各种可能的场景中会有多少空闲的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提前做好规划,比如会议间隔由5-10分钟,可以用来背单词或构思一篇文章的框架等。
然而,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困惑:
看了很多时间管理的理论、方法、法则,也做了很多关于时间的记录、计划,尝试了很多时间管理的APP,可是始终无法坚持下来,于是越来越忙碌、越来越焦虑、越来越累。
你设想的生活是高效地完成工作、回家好好陪陪爱人和孩子、定期看望老人、最好还可以留点时间给自己,看看书、逛逛街、看看电影、与三五好友定期聚聚,或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
然而在现实中,你发现时间越过越快,工作越来越多,即使没有加班,回到家早已累得要死,脑子里还想着工作的事,陪家人、约朋友、爱自己却做得心不在焉或被无限期延后,一年下来,只能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一照镜子,发现时间都在你不断增长的皱纹和肥肉里。
其实这就是我自己曾经的真实写照,工作的前几年,工作内容不断加码,尝试了各种时间管理的工具,似乎工作效率被推到了极致,一些好习惯却始终无法坚持,充满了对时间匮乏的焦虑感,也充满了对家人、对朋友、乃至对自己的亏欠感,除了工作,很多对自己而言重要的事都被无限期推后,比如运动、写作、阅读、认识有趣的人。我发现自己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不断提升效率——接更多的活——连续加班——精疲力尽——情绪变差
——无法集中注意力——工作受挫——动力下降——继续加班
然而,我现在自己每天的工作充满挑战和压力,需要带领一个2人的小团队,给他们支持和帮助,但我依然能够每天坚持睡7-8小时、每周坚持3-4次的有氧或无氧运功,每周坚持更新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只要不出差每天晚上都有3-4小时的时间陪伴家人,每个月看2-3部电影,同时也保证每月1-2本书的阅读量。
虽然与朋友圈的一些成功人士比起来,我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发现自己无意间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我意识到:
很多朋友关于时间管理的困惑,也许不是时间管理的方法出了问题,而是忽视了精力管理。时间管理的本质是提高效能,既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完成更多的事,但大部分的时间管理工具专注于事,而忽视了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脑力劳动者,精力管理可能比时间管理更加重要。
作为奥运冠军的精力管理训练顾问,心理学家吉姆.洛尔在《精力管理》一书中提出的研究结论印证了我的想法:职业人士比职业运动员更加需要精力管理,而且都能够像职业运动员一样通过有效的管理精力,提升效能。
在书中,吉姆.洛尔把精力管理分成四个层次:身体、情感、思想、精神。
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类似的是,越底层的越基础,而且底层的精力会影响上层的精力。比如身体不好的时候,往往会有不好的情绪,不好的情绪又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而混乱的思想则容易导致精神意志力的下降乃至崩溃。因此,对于精力管理的初学者而言,打好基础至关重要。
强调一下,不要以为这是正确的废话,它的真实含义就是:时刻提醒你,在决定分配你的时间时,哪件事是最优先的!
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能做到坚持锻炼的人不是有钱有闲的富二代就是极其自律的成功人士,对于大部分的加班狗而言,工作那么忙,经常加班,哪有时间锻炼身体?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在潜意识里弄错了因果,他们不是因为成功才自律,而是因为自律才成功,至少自律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你之所以会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坚持锻炼,都是因为你在潜意识里认为它不够重要,如果告诉你,一周之内你不跑个20公里就会死,相信没有人会选择不跑。
记住,所有好习惯都是逆人性的。
那么,如何通过刻意练习做好这四个层次的精力管理?
一、如何做到坚持锻炼身体
关于身体健康,大部分人会告诉你,没有什么秘诀,唯有坚持锻炼身体,但似乎没有人能够回答如何才能坚持下来,除了重视之外,大部分有健身习惯的人似乎有着天然的驱动力和天生的意志力,你问他们,他们会说,等你养成习惯了,你一周不健身全身都会不舒服,但养成习惯的过程似乎是个黑箱。
当然,对此我也没有标准答案,但从一个20岁的时候1500米都跑不下来的菜鸟到33岁以不到两个小时的成绩完成了人生的第一个半马(21公里左右),减重25斤并保持至今的转变经历,让我意识到,哪怕没有天生的运动细胞和天生的意志力,也可以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建议一:不要马上开始健身,先保持充足的睡眠
网络上的企业家似乎谈到努力工作都不太需要睡觉,王健林早上4点起床健身,李嘉诚每天5点59分准时起床,苹果CEO库克每天4点半起床,5点健身,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导!如果你也有熬夜的习惯,建议你看一看李开复的《向死而生》,否则,你不仅会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最终放弃,还有可能过度消耗你的身体。
其实,历史上那些精力旺盛的人,休息的时间可能比你还多,比如前苏联的昆虫学家柳比歇夫,生前出版将近70部学术著作,搜集了13000只跳蚤样本,而他每天要睡10个小时。
因此,现在的我,如果没有睡足7个小时以上,一般不会去健身。
当然,你可能会说,早睡远比早起更难,有的是因为拖拉的习惯,有的是因为失眠。
治疗失眠当然是一个很宏大的话题,在此不展开说,但作为一个资深失眠患者,我发现,失眠的本质问题是你还不够累,如果你真有失眠的问题,适量的运动或工作能够促进睡眠。
你可能又会说,这不是前后矛盾吗?需要说明的是,前者说的是不要牺牲睡眠的时间去运动,后者说的是运动能够促进提升睡眠的质量,二者相互促进,并不矛盾。
总结来说,如果你有失眠问题,刚开始你需要减少白天的睡眠并且可以适当地运动以促进晚上的睡眠,当生物钟调节过来后,你就可以在保证睡眠的前提下开展运动,万事开头难,但顺序不能乱,更不能长期牺牲睡眠时间健身。
建议二:选择一个你容易坚持的运动
回顾我的运动生涯,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等都参加过,最后我选择了跑步坚持下来,原因却很简单:容易坚持且易于衡量。
对我而言,其他运动容易受制于场地、天气、运动伙伴等因素的限制,常常容易中断,而跑步既可以在健身房,也可以在家楼下的公园里,不需要借助于太多的外力,我想,这可能也是近几年跑步市场大爆发的原因所在吧。
当然,跑步只是其中一种建议,如果你连出门都不太方便(比如要带小孩),可能囚徒健身、家庭健身操等运动更容易坚持。
建议三:注意正确的训练方法
身边大部分坚持不了运动的人都或多或少遇到了运动伤害的问题。仍然以跑步为例,许多人有膝盖疼痛的问题,我自己也曾经因为膝盖疼痛而去做了核磁共振检查,好在只是积液的问题,但也因此休息了几个月,而很多人一旦停下来,除非是职业需要,否则很难“重操旧业”。
因此,运动的方式方法极其重要,如果有条件,建议你在刚开始还是要求助于专业人士,在此,我十分感谢我的私人教练。如果你暂时没有经济条件,以下建议请收好:
首先,你需要注意正确的跑步姿势,网上有很多类似的视频,每一次跑步都要有意识的调整,一旦出现膝盖疼痛,必须立即停止;
其次,注意找到自己的极限,每次突破一点点,比如上次跑了3公里,争取下一次跑到3.5公里,循序渐进,如果出现瓶颈甚至倒退,也不用勉强自己,坚持下去就好,过两三个月再回头看,你会发现质的变化;
再次,在频率上不要给自己过于严格的要求,我到现在也保持着跑步的原因之一是给自己足够的冗余时间,每周最多1-2次的跑步,每次10公里左右(一般40公里以上才开始消耗脂肪),其余时间还有余力就做游泳、健走等其他有氧运动来替代;
最后,不要忽略肌肉锻炼!不要忽略肌肉锻炼!不要忽略肌肉锻炼!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当你常常膝盖疼痛,而跑步姿势又没有太大问题的时候,极大的可能是你的肌肉力量不足,以至于需要牵拉到筋骨,我的表述可能不够专业,但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身边很多朋友都有这个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日积月累的运动伤害往往是不可逆的。因此,在有氧之外,我还同时保持着肌肉的适量训练,这一点,必须再次感谢我的教练。
建议四:建立反馈机制
借助智能设备,我们可以建立起运动的反馈机制,进而自我激励,让我们更加容易坚持下去,就像打怪升级的游戏一样。
单纯的跑步是枯燥的,但当跑步的指标数据,公里数、消耗卡路里数、步数变成一个仪表盘呈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就会产生目标感,甚至可以把比较长的目标分解成各个小目标,各个击破,还可以在达成一个小目标的时候给自己一点小小的激励,比如休息1分钟、买杯饮料等等,不断增强的反馈机制会让你在达成一个个目标的时候有一种获得感和成就感,而当跑步数据变成一种社交数据时,比如你的步数占领了多少人的封面,被多少人点了赞,都会增加你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动力。
此外,我还买了一个体脂秤以加强对自己的反馈,它会在潜意识里督促你迈开腿,同时管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