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雪的《当我遇见一个人》中读到:
“我孩子两岁,逛街的时候说喜欢××,但是价格有点贵,我说如果特别喜欢也可以买,她都会主动说摸摸看看就好。这几天当当网做活动,我说给她买书和玩具,她说:‘我已经有很多书和玩具了,不要买新的了。’被充分满足的孩子真的可以很平和地面对自己的欲望。”
草莓也是这样的小孩。
请听我讲最近发生的事情:
圣诞节礼物变化史
一,芭比娃娃
十月份买了新的绘本,其中之一是《大卫圣诞节到了》,每次读我都问她:你想要什么圣诞礼物?妈妈每天都跟圣诞老人说一遍,让他记得草莓的礼物别忘了。
第一次回答的时候她很委屈:我想要姐姐那样的芭比,有大人芭比有宝宝芭比,有很多衣服。姐姐有,我没有。
哦,哦。之前她一直跟姐姐一起玩,我从来没想过给她买一套,因为给姐姐买的已经超多了,各种各样的都有。姐姐不想要了的,就送给她。即使姐姐稀罕的,她俩也一起玩。不过,可能是因为姐姐特别稀罕的那一套常常不让草莓碰,我观察到,有时候她就偷偷的去打开拿出来,玩一玩,眼睛一直留意姐姐有没有过来,听到姐姐要过来了 飞快的收拾起来,恢复原样,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
其实娃娃都是一样的娃娃,只是那一套是漂亮的粉红色的塑料小房子,姐姐又不让玩,因此便成了心头好。
我很心疼这个小姑娘。自己羡慕姐姐有这么多娃娃,但是从来没说“我也想要”。一直藏在心里,直到我问她想要什么圣诞礼物,才说出来。
我也有一个担心,她会不会是因为怕我花钱才忍着不说?
后期的观察推翻了我这个猜测,事实证明我想太复杂了,小孩子的心非常的澄净。
有次姨妈休假带姐姐去跳舞,为了哄姐姐开心,又买了好多玩具,其中就给草莓带了一套芭比,虽然是纸盒子的房子,不是漂亮的粉红色的塑料房子,但是草莓很开心很满足,我下班回家她就很兴奋的拽着我去看她的娃娃,有大人芭比,有宝宝芭比,有很多衣服。
再读《大卫圣诞节到啦》又问起她想要什么礼物?
她说:“芭比已经有了,妈妈也买了小马桶,嗯,嗯,咱家棒棒糖没有了妈妈。让圣诞老人买棒棒糖。”
“好呀,妈妈跟圣诞老人说哈。”
二,棒棒糖
李雪的《当我遇见一个人》读到最后,有一段说:很多父母动辄给孩子买几千块钱的名牌衣服,却不愿意给孩子坐一块钱的摇摇车,不愿意给孩子买几块钱的贴纸。因为,名牌衣服满足的是成人的欲望和虚荣,贴纸和摇摇车在成人眼里可有可无,没有意义。但是在孩子眼里,贴纸和摇摇车就是很有意义,就是当下的快乐。这个愿望不能被满足,还责怪孩子不该有这样的愿望,常常这样的话,匮乏感就内化进孩子的潜意识里。所以,并不是说家庭富裕,孩子就没有匮乏心态。
她还说:有匮乏心态的孩子,长大后会很容易给自己制造匮乏境地。比如,再怎么努力工作也无法更上一个台阶,勉强维持温饱――这就是我的真实写照啊。
总是被批评“不该有这些愿望”的孩子,长大后不敢争取自己的权利,不敢说出想要的东西。因为他对自己竟然生出这些愿望有羞耻感。
家里明明有棒棒糖,为什么“等吃完饭再吃”“等明天吃”,为什么非要“等”一下再满足孩子呢?等他长大了,面对顺顺利利的成功他会感到心慌,他有意无意的就会忘记带重要文件,忘记时间,路上堵车,等等就是会制造各种意外让原本顺利的事情变得不顺利然后经过一番艰苦努力力挽狂澜自己才心安。“我想要的不会顺利得到”已经内化进了潜意识啊!
看到这里我吓了一跳,“为什么非要等圣诞节呢?”我问自己。
立马去超市买了棒棒糖。回家后孩子们见到糖很兴奋,像两个快乐的小鸟一样叽叽喳喳,研究都是什么味道的,对着灯光看是透明的,上面还有小鲸鱼的图案,你的是笑的,我的是不笑的……让妈妈看,让姥姥看,跟我们分享他们的快乐!姐姐一个没吃完就不吃了。草莓让我帮她打开第三个的时候,我说,咱们先吃饭好不好?吃完饭妈妈给你打开。她很痛快地答应了。
吃完饭她把姐姐剩的一半吃了,那包棒棒糖她走哪都拎着,宝贝一样。但是没再提第三个的事情,也许她吃饱了对第三个失去了兴趣吧。
三,拍照
我又问她:宝宝,你现在想要什么圣诞礼物呀?
她说:棒棒糖也买了,没有要圣诞礼物了。那就拍个照吧!
出乎我的意料的回答,我以为她会再想个别的。可能对草莓来说,礼物的概念就是姐姐有什么,她是以姐姐为参照系的。也许她年龄还小还不懂得可以要很多很多,同时我也感觉得到她现在还没有匮乏感,因为她很容易满足,她也很容易去共情和照顾别人,甚至也会让出手里的玩具。
写这篇文章时我一边念出声来“……你想要什么圣诞礼物……”一边打字,草莓就在一边接话:芭比有了,马桶有了,棒棒糖也有了。 意思是不需要别的礼物了。
被满足的小孩真的是可以很平和的面对自己的欲望
再讲两件事情。
一,吃糖和看电视
姐妹俩从小吃糖是完全放开的,随意的。这都是沾了姐姐的光,不然的话我肯定是限制吃糖的那一类妈妈。因为姐姐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吃糖和看电视这两件事,我知道无法控制,就索性随她去吧。结果她并没有成瘾。
家里铺天盖地的糖,她想吃了就吃一颗,有时候好多天不吃,有时候一天吃一颗,两三颗。
只要姐姐在家,电视就是开着的,姐姐一直盯着看,草莓反而有时看有时不看,常常自己转到别处玩玩具去了。
姐姐小时候我们总是各种强调,老看电视不好这样的话,结果就一直都要看电视,还看得很专注,像有瘾了一般。
我妈说,白天姐姐去上学了,草莓在家一天都不开电视,也不要电视看,就是姐姐放学回来才打开。
你看,不管了,随她看去,结果反而没有看电视的瘾。这就是李松蔚说的悖论吧,也是李雪说的,小时候被充分满足的小孩可以很平和的面对自己的欲望。
二,让着姐姐
前面提到她会共情和照顾别人,除了对我和姥姥很容易商量事情之外,她对姐姐也是很能忍的。
9月份姐姐刚上一年级,一个星期后突然厌学了,撕心裂肺的哭着不去上学,甚至学校老师一度让请长假去看心理医生,经过了二十几天的挣扎,没错,孩子在挣扎,家长也在挣扎,一部心酸血泪史。最后终于能够去上学了。在这期间,我们总是跟草莓说,姐姐不容易,你让着姐姐些好不好?每次姥姥在隔壁骂姐姐,姨妈强迫姐姐,我就抱着草莓说:姐姐好可怜,好心疼姐姐,妈妈绝不会那样对你。
从那以后,草莓真的让着姐姐。有几次,晚上靠在我怀里委屈的小嘴瘪着,说白天跟姐姐争玩具打架了,姐姐抢玩具。我说,你感到很委屈,但是你还是让给姐姐了是吗?她点头,擦擦倔强的眼泪。
有次她俩跟我一起在床上玩,姐姐也想坐我身上玩游戏,草莓也不想下来,姐姐就突然一脚踹在草莓胸口,草莓生气了,脸色瞬变,气鼓鼓地,深呼吸压抑着怒火。一会儿就平静了,继续玩游戏。
她已经能够这么隐忍了,这让我很惊讶。
睡前,我跟她沟通了那会儿的情绪。
我知道,这跟我对她的及时满足,和大多数时候都能够看到她的情绪有关系。她心里没有怨气,没有压抑,她的心灵是通透的,澄净的,有很多爱的。
选择
我讲的这些事情,并不是说,我就是好的,我就是对的,不像我这样就是不对的。不是的。
我也是在修行的路上,也有很多做的不够好的地方。很感谢孩子的到来让我开始内修,触及心灵。
其实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圣诞礼物,还是棒棒糖,可以给她一个圣诞节的期待和想像,也可以即时满足。
都可以的。
只是我受了书上的影响,选择了现在满足她。
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这样的小瞬间,在那许多个瞬间里,孩子有不同的心情和愿望,家长可以选择不去顾及,可以选择忽略,也可以选择批评小孩,只是我的选择是,尝试去看见她的情绪,看见她的愿望。
生活就是由大大小小的无数选择组成的,选择没有对错。每一个选择都是当时当地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把我和孩子们之间的互动分享出来的意义在于,希望可以让读到这些文章的朋友们看到,亲子互动还可以有这样一种选择。
还可以了解到,每一种选择都有它的命运,在未来十几二十几年它有可能会得到什么结果,对人生有什么影响。
我又有点担心,因为现在制造焦虑的文章太多了,家长们看到我这一篇再产生焦虑。所以,我还想多说一点。
每种行为要内化成潜意识是需要很多很多次重复的,也不必担心某一次就会给孩子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
而且即使内化到潜意识,也还是可以疗愈的。
注:马桶的故事:草莓一直用大人马桶,不肯用小马桶。但是她自己爬不上去,坐在大马桶上屁股还往下掉。所以为了节省我的时间,也为了她独立如厕,我买了一个放在大马桶上的带梯子小马桶坐垫。她非常高兴(也沮丧了一阵,因为我买了她喜欢的蓝色,姐姐喜欢的粉色没有买。我跟她解释:因为姐姐长大了,她已经可以用大人马桶了,不需要这样的小马桶了。反复解释了好多遍,她才终于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