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这世界的认知,构成了你的世界。哲学可以帮助你认知这有趣的世界,今天这本书与哲学有关的书,或许能帮助你找到更多有趣的事情——幸福、快乐。
❶ 《哲学是什么》 (作者 罗伯特·保罗·沃尔夫)
作者从社会、政治、艺术、宗教与哲学的关系,讲述了哲学从古希腊到今天的发展历程。准确的说“哲学是什么”是一个开放的,发展中的问题。也是检验对哲学理解的问题。
哲学是什么?这是哲学家们一直探寻的答案。与其说哲学要给我们一个答案,不如说他试图给我们更多观察这世界的视角。哲学在这不确定的世界里,发展出更多新的思考。或许关于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永远没有答案,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世界思考。
或许你并不愿意了解哲学是什么,但哲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比如哲学会讨论什么是幸福,当我们想要某件事物时候,一定要知道它是什么不是什么,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你才可能等到它。亚里士多德认为的幸福的本质是“灵魂的合乎德性的活动”,也就是说,所谓幸福,就是灵魂要与德性的要求相匹配。我理解的幸福或者说是我想要的幸福,是个人追求与内在价值观的统一,即是喜欢自己,认可自己,并能够从内心获得源源不断驱动力的状态。一个人真正的动力来源,或许就是源于对幸福的追求,或者是对幸福的欲望。
所有你对这世界的认知,构成了你的世界。因此,同样是活在这世界上,但每个人的世界却又不一样,有些人却身处欲望深渊却不自知——大部分都这样,每天忙忙碌碌做事情,时间就飞快的过去。因为身边人头攒动,你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极少意识到——啊!原来自己一起在深渊中。惊叹之余,深深的无力感便开始笼罩你的生活,于是你被迫接受这个现实:大家者这样,我又能怎么办呢!所以,我并不认为你知道很多道理,就能得到幸福。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意识到,追逐明天的幸福,永远不会到来,明天永远是明天,不是今天。
我想在哲学中寻找关于生活的确切答案,但现在,它让我更加纠结,悲观与乐观纠结在一起,在内心中升起一种无所适从的茫然感,这种纠结中还有一丝不甘的情绪,还有那么一点点希望,值得庆幸的是,希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即便现在这股力量在悲观的情绪面前,如狂风中烛光随时可能熄灭。或许追逐幸福并没有意义,小心翼翼的呵护好内心的希望或许意义更为重大。在这世界上你相信不相信某种神灵是否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否给你希望。这大概就是信仰的力量吧,它会告诉你,不要放弃,生活要继续下来,总会有办法的。
个人认为所有两难的选择,源于试图在这不确定的世界里,想寻找一个确定的答案。你希望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告诉你什么事情更好或更坏,什么事情值得或不值得做。就如幸福、爱情的定义一样,你或许想要寻找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但他们很难准确的定义,这就是你以为找到幸福,却又不确定是不是幸福一样。一切是模糊不清晰的,这才是本质,你却想在本质是不确定中寻找到确定的东西,从而陷入不切实际的幻象中。因此,你不会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他根本不存在。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吧。因为,你无法量化一杯香茗和一部电影的幸福值。
或许“少数服从多数”,“相信专家”是你确信的生活道理。可又有人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那么到底相信谁呢?我们应该怎么选择?好像每个观点都有道理,逻辑严谨,论证精彩,又不缺少实践,即便是相对立的观点。这个时候,我相信大部分人的选择——随便先一个自己觉得还可以的观点,先用用再说。本质上看,你选择了逃避,逃避思考。这样的后果是你会成为永远的大多数——平庸。
以上是学习哲学的点点收获,这也印证了哲学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影响,无论你喜不喜欢。我也相信,今天是幸福的一天。
❷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作者冯友兰,讲述了什么是哲学,什么是中国哲学。
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这种反思亦是对思考本身的思索。
什么是中国哲学?儒家、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两股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潮。儒家的“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的“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后来的后来,这两种思潮不断的接近。使得中国哲学既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即讲求实际,又不肤浅。
我一直认为,哲学玄而又玄,是属于做学问的研究课题。通过这本书了解到,只要识字就可以了解哲学,哲学还是那样的玄而又玄,不理解也很正常。因为这是一个理解自己,理解这个世界的学科。是对人们内心与世界的探索和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从先秦诸子,到儒家兴起,到近代哲学,哲学在发展。同样,学习过程不应陷入谁对谁错中去探讨它们,我认为所有的学科只是提供一个视角,让我们拥有更多了解这个世界的视角,了解自己,仅此而已。
这几年王守仁“心”学的兴起,大概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中国的社会是具有乡土性的,他们世世代代入土地打交道,春种秋收,年复一年,他们从中总结出了某种规律。因此,中国人更相信传统,这些他们不需要做什么改变,只要严格遵守某种规律,就能有所收获。这大概也是传统思维的一个弊端吧。世界在发展,社会在发展,过去有用的东西,现在真的不一定够用、能用了,也可是根本不会用。也就是,如果痴迷于国学,传统哲学思想,而不能与当下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最终,可能的结果是——越来越迷茫,进而对现代社会无所适从。更加需要注意的是国学,哲学思想,被现代人诠释的面目全非,无味,更加难懂。
弘扬传统文化没有错,可是你没有给我们分辨好坏的眼睛。一味的强调,传统就是好的,就需要全盘接受,实在是大错特错。
说到这儿,心学到底是什么?致良知——心学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需要通过世间外物或者咬文嚼字,只要通过内心的自修自省,就能恢复良知,成为圣贤。其实,我读完上述的那些句,也没有搞懂——发现本心,如何发现?如何恢复良知。或许,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需要更多有良知的人,传道,授业,解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