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了5节课,看着三个班的孩子做了好多小卷,带回家批改到九点半。然后拆解了三篇文章。
第一篇:《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尊重,就是把选择权还给他》
此文等在11.7日“凯叔讲故事”上,作者:大米儿
此文2815字,由5个片段组成。属于亲子类文。最能点燃我的部分是
第一部分(455字)由故事引出话题:
由去朋友家玩,看着朋友打着“他还小着呢,哪懂”的旗号硬生生地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的故事,然后一个设问:替他做好一切真的是在对他好吗?
未必。自然而然地推出了自己的观点。
不过,到此本片段并没有结束,紧接着,作者又概括式引入“把3个儿子都送进美国一流大学的陈美龄,在谈及对儿子的养育时,曾说,千万不要替孩子做选择。”然后再次声明自己的观点:
“真的对孩子好,应该将孩子视作独立的个体,允许他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地做出选择。
又引用冰心的金句,增强说服力:“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成长,尊重孩子的天性和选择。”
——多么完美的带入,只要是当父母的,是不是都在“不放心”、“为孩子好”的习惯中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了呢,的确戳到了大家的痛点。
第二部分(480字)讲的是这种剥夺孩子选择权的危害性:易缺失选择能力
先罗列常见的剥夺孩子选择权的“理由”,然后分析结果“易培养出无想法、无主见的孩子。”
而且还把这一过程总结了出来:最初的不服、争辩,渐渐演变成妥协、顺从、依赖。
然后,再泛泛举例孩子依赖性的表现。最后强调严重性:还会产生自我怀疑,变得怯懦、胆小。
——这一部分逻辑也很明晰,有理有据。
第三部分(570字)分论点是:被操控的人生,让孩子不堪重负
举的是拼命逃离父母的北大才子王猛的故事。罗列了他控诉父母的万言书中如何长达30年的被「肆意操控、包办」的种种事件,及导致他因此有了社交障碍,而且12年春节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结果。
叙述完毕,作者摆出自己的比喻式议论:失去选择权的人生,就好像一只被父母牢牢拽在手里的风筝,飞不高,也飞不远,一切挣扎都是徒劳。
接着,引用毕淑敏的金句增强说服力:我觉得一些家长为孩子设计人生之路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孩子有权利选择其他道路。当孩子与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时,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让家庭环境恶化到无可救药的地步。
最后,点题:再小的孩子也需要被尊重。而归还孩子的自主选择权,他的人生让他自己做主,便是对孩子最好的尊重。
第四部分(601字)分论点是:选择自由,孩子的人生也更自由
先引用方文山的话:拥有选择权的人生才是幸福的。
然后举正面事例1:90后男孩林卓宇。他5岁开始文学创作,12岁出版著作,15岁成为湖南作家协会最年轻会员,先后获得200多个文学奖项,被称为「90后作家掌门人」。强调林妈妈的教育经:从不强迫孩子学什么,过多的条条框框容易泯灭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兴趣,让他自由成长,我们只需要把握大方向就好。」
接着又举一正面事例:朋友的女儿悦悦被妈妈给了选择权后的快乐和回馈妈妈的意外惊喜。
最后,引用格兰特·霍尔沃森在《成功、动机与目标》中的心理学原理加以佐证:孩子渴望在归属感中获得幸福,在新事物中获得成长,在自由选择中获得内在动力。
从而强调了内驱力的重要性。
——但是我觉得,这好像与分论点“人生更自由”有一点貌合神离,是不是该强调快乐幸福呢?
第五部分(706字)提出应该怎么办:放手,让孩子为自己做主
先是张艾嘉的育儿经历,从她的转变前后对比,突出把自由还给儿子的重要性,
故事讲完之后,作者非常聪明地退到读者心态中:对父母来说,也许很难。
先表明理解呀!这是一种共情的技巧。很贴心,但是罗列完担心的理由之后,立马笔锋一转:那将来没有父母的庇佑,孩子又该何去何从呢?这又设置了一次刺痛,接着引用黄执中在《奇葩说》中的话再一次强调论点:
什么是完美人生?那就是在人生的时时刻刻,永远都尽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选择权。
还没有完,结果再用毕淑敏的话做结: 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他都应该有完整的体验。如此,他的人生,才能称得上是值得的。
第二篇文章《多赚点钱吧,因为活着很贵的》
10月20日“遇见宁静”所推,作者:李月亮
先是一个故事引入,很短,137字。就是和大学快毕业小堂妹关于要不要多赚点钱的两种观点的对话。
第一部分:725字。讲的是一个反面的事例,开始坚持穷点无所谓,后来祸不单行之后方才悟到:没人能保证你和你至亲一辈子没病没灾、不发生任何意外?
最后作者一句话观点:穷人抗风险能力太低了,像片弱不禁风的破树叶,一点风吹草动你就没魂了。
第二部分:385字,举得还是反面事例:我堂姐当年租房结婚,后来怀孕了,不得已买楼。得出:贫贱夫妻百事哀。接着再举一例:没钱辜负了孩子的天赋。最后强调:何以解忧,唯有暴富。这好像不是一句玩笑话。
第三部分:661字,分析都是什么样的人会口口声声说钱不重要的人,有三种。
一种是真有钱。一种是没尝过缺钱的苦。一种是为了掩饰自己赚不到钱的无能。
接下来强调后两种的“都是傻,也都将付出惨痛代价。”
接下来举例分析三种惨痛的代价:钱买不到时间,却会让你失去时间;钱买不到健康,却会让你失去健康;钱买不到爱情,却会让你失去爱情。——个个都很有现实意义,很能抓住许多读者的心。
最后总结,如果钱能解决的问题,你多数都解决不了,那你的人生就太悲惨了。
第四部分:470字,应该怎样看待金钱。
1.钱的确不是万能的,我们当然也不能把赚钱当作人生全部目标。但你必须承认钱的重要性,必须对钱有敬畏心。
2钱从来就不是粪土,它是一个人活在世上的底气,它能给你自由、尊严和安全感。
然后举例说明钱可以带来的好处:会有很多选择,也就会少较很多劲,少窝很多火,少花很多精力去算计衡量。不用太担心风险和意外,身上有种“怎么都行”的轻松,因为有钱做后盾,他们就不用硬着头皮去拼时间、拼感情、拼健康,甚至是拼老命了。
然后摆出观点:人应该早点知道钱的重要性。你不用很有钱,但真的不能很缺钱。
很有意思的是结尾的三句话:没事少矫情,有空多赚钱。不管你爱不爱钱,眼下缺不缺钱,能赚就尽量多赚点,有备无患。因为活着很贵的。
——带有一定的揶揄情绪,似乎是替读者代言。这就是所谓的共情吧。
第三篇:《有远见的父母,心都有点硬》
载于11月8日“世界华人论坛”,作者:语不惜
此文由一条微博新闻引出(343字):11月2日,在云南昭通一娱乐城内,一群小朋友围在一起,拿着竹竿在“挑逗”狮子。旁边的大人不但不阻止孩子,反而也参与进来。
引用网友评论的话托出自己的态度 “每一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
接着,又引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结果:82.4%的受访者感觉现在“熊孩子”多,89.4%的受访者指出“熊孩子”的出现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69.5%的受访者归因于父母没原则的宽纵和溺爱。——这个数据很有说服力。
最后声明观点:父母对孩子的爱,可以没有条件,但是一定要有原则。有原则的父母,才能教育出遵守规则的孩子。
第一部分(547字)分论点:每个没规矩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一对没原则的父母。
用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的故事作为反面事例:父母没有原则,一味妥协,这不是爱,而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然后用远方亲戚的宠着儿子反面事例:父母总对孩子妥协,就是纵容孩子去作恶。
最后引用教育界的一句话:“那些长大后没出息的孩子,有80%的原因是小时候家长对他们太过于千依百顺。”——我觉得这样的引用不如不用,没根据。不如只用管子的话:“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
第二部分(769字)举了一反(《妈妈是超人》中马雅舒的妥协)一正(网上看过一个外国爸爸教育女儿的视频)的事例,通过对比说明育儿中讲究原则的重要性。
第三个片段(492字)是从举正面事例(纪录片《福原爱:镜头下的四分之一个世纪》)论述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既要无条件爱着孩子,也要温柔而坚定地坚持自己的原则,让孩子从小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引用: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综合起来,我觉得这篇逻辑有点乱,点题不够。不过素材挺新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