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一位密友争论不休,为了一些无关紧要却又十分在意的观点。我们理念不同,立场不同,以致多次陷入“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死局。这让我无比郁闷和苦恼,就像终于遇见了一位灵魂摆渡人,却发现迷雾太浓,灵魂无法到达彼岸。
这期间读了波伏瓦的书,其中一本是《一个规矩女孩的回忆》,起初我只是怀着打发时间的目的去读。文章以自述的形式展开,记录一个出生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国女孩,如何在成长的过程中与家庭成员、家族及自己相处的过程。文字闲散,情节琐碎,几度读到睡着,只觉得这不过是一篇通过一个小孩视角流水账般记录生活的文字罢了。
直到有一天,突然察觉到一丝微妙的不同,那“不同”像云开雾散的一抹光投射到了我的视野里。
在她的世界里,大部分信条都源于观察,而非本本主义。她将世界划分为善与恶两大范畴,善令她感受到幸福和美德,恶常常让她大喊大叫。她对自己的评价是“我是一个善良的小女孩,但常常犯错误”。这句简单质朴的话不由让人引发出一些思考,一个善良的小女孩,是如何犯错误的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越想越抽象,直到联系到现实,瞬间便顿悟了。在孩子的世界里本没有对错,只有想要和不要,想要吃,想要玩,想要睡,想要奔跑......不要分享,不要安静,不要吃饭,不要上学......是什么替他们的行为评判了对错呢?是成人法则。
这个社会上有很多法则规章,在我们出生以前,或更早的时候,可能从我们祖先诞生的那刻起就已经开始了。在生存法则面前,是不讲善良、可爱的,不是你善良就可以坐拥皋比,也不是你长得可爱就可以修仙得道。不是说善良和可爱不重要,而是在一些特殊的较量中,它们起不到关键的作用。这是通过排序比较出来的,“比较”,是人类在成长过程中慢慢觉醒的意识。
我闭上眼睛,想要看清这个世界,却发现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人而言,这一生所看到的“世界”不过只是一个寄生环境而已。
居住环境,是一个家庭财力所能堆积的最高堡垒,可能在一生的前十年,前二十年都将决定你的视野。比如,一个贫民窟的孩子在看到残阳的时候,是不能同时见到巴黎埃菲尔铁塔的浪漫日落的。一个拼尽全力跻身在一线城市老破小的年轻人,他所真正拥有的也从不是繁花似锦的街道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可能只是年复一年日不付出的账单,一条黑漆漆的小巷,或满是油烟味的厨房。再比如,当下的我,即便心比天高,此时此刻目之所及,也不过是四周高楼遮掩下的一方阴凉而已。
成年后的你,只有完全适应这个人工布置、完全驯化的环境,才有可能争取到同龄人中更多的资源和优先权。街道,路灯,办公楼,家电,公园,游戏,都将与你产生联系,成为你生活中的大部分。然而,它们又是那么平淡无奇,坚硬冰冷,又怎么能成为你的全世界呢?况且,街道是什么?石板路,商铺,交易。路灯是什么?围栏,电杆,指引。办公楼是什么?房子,打印机,钞票。就连大自然都成了商业化的经营手段,它满足了很多人的需求,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拥有了被驯化的名字,“公园”,“自然保护区”。
很多人成了别人羡慕的样子,还有很多人正学习成为自己羡慕的样子,然而他们却忘了自己的样子。不是他们不记得,而是觉得不重要,因为社会需要的从来不是放养式的小绵羊,而是完全“被驯化”、“人工化”、“择优化”的马戏场。
我发现人与人的差异源于太多因素,不是一句“懂得”就可以彼此相融的。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在成长过程中踩过的每一个水坑,喝过的每一口甘泉,晒过的每一次烈日,享用的每一顿美食,都将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独特的痕迹,那痕迹便是真实的自己。
当看清了人间疾苦,便不再纠结疾苦的来源与去处,一切欢愉离合都不过是打发这无尽无休的旅程罢了。所谓莫道苦,曾晓苦似糜烂心,望不堪流年;莫言离,人生离别演绎伤,若只如过客。生而为人,大多时候都是无奈的,索性花开任它开,山倒任它倒,我们能做的,就是经历,然后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