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很多人都知道,分别是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王璨,这些人基本都不是一般的人,文学成就也非常高,孔融小时候能让梨,而且是孔子的后代,阮瑀是建安七子,儿子阮籍是竹林七贤,刘桢父亲是尚书令。而王粲光环更盛。
《登楼赋》是建安七子之冠王粲最为耳熟能详的作品。这个七子之冠的人生也是与古代文人才子政客仕途一般经历了先抑后扬,先依刘表,未被重用。后为曹操幕僚,备受曹操重用,官拜侍中,赐爵关内侯,在兴革制度、谋划军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曹操征吴,病死途中。这个王孙才子史上留下的趣事倒是一堆。
王粲出身于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父王龚,在汉顺帝时任太尉;祖父王畅,在汉灵帝时任司空,是当时的名士。初平二年(191年),汉献帝被董卓控制,西迁至长安,王粲也随同前往。当时的著名学者、左中郎将蔡邕一见到王粲,就觉得他是个奇才。蔡邕的才学天下闻名,受到满朝官员的敬重,蔡邕府第前经常是车马填巷,他家的客厅也常宾客满坐,规格很高啊。一天,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便急忙出迎,连鞋子穿倒了也顾不上。王粲一进门,因为他年纪小,身材又矮,满屋的人都感到很吃惊。蔡邕说:“这位是司空王公(王畅)的孙子王粲,他确实是奇才,让我自愧不如。我家里收藏的书籍文章,应该全部送给他。
名门出身却怀才不遇。《登楼赋》便是在流落荆州期间写下的,羁旅之情和壮志难酬。刘表这个人大家都知道没有识人之能,对于王粲也不是很重视,不过王粲在跟随刘表期间,有三篇名作流传于世,一是长沙太守张羡叛乱,刘表举兵讨伐,为了师出有名,刘表让王粲写了一篇《三辅论》,王粲写的铿锵有力,读来让人汹涌彭拜,申明用兵乃是为了“去暴举顺”。
二是袁绍死后,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谭兄弟阋墙。刘表为了劝和,让王粲起草了《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和《为刘荆州与袁尚书》。虽然也是命题作文,但是王粲依然写的“词章纵横”。
刘表死后,刘表儿子刘琮投降了曹操,而王粲也归附了曹操,王粲的政治生涯才迎来了春天。曹操对王粲非常重视,任命王粲为军谋祭酒,而魏王国建立以后,王粲被任命为侍中。主持制定了新的典章,在此期间,王粲同曹丕、曹植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曹丕、曹植非常尊重王粲,他们之间经常有诗赋往还。
入了曹操幕僚,文学活动与风格自然都跟着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受到北方广大地区已经实现统一的形势的鼓舞,一方面也因担任重要官职而激发起建功立业的信心,所以他的创作基调又转变为激奋昂扬。如分别写于曹操西征关右和东征孙权的《从军诗》五首,便对曹军的征伐作了热烈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从军征战、建功立业的激昂情绪。
王粲在跟随曹操南征孙权返回邺城的路上病逝,当时的曹丕还是世子,为表达自己的哀思之情,曹丕亲自率文士为他送葬,到了致悼词环节,曹丕说仲宣(王粲的字)不是拘于礼法的人,他生前喜欢驴叫,我们每人学一生驴叫来表达悼念之情吧,于是王粲的坟前响起了一片驴叫声。都说聪明反被聪明误,一代王孙才子也不例外。事实证明医生的话也是要听的,更何况这个医生是张仲景呢。
据说王粲二十多岁时,曾遇“医圣”张机,他对王粲说:“你已经患病了,应该及早治疗。如若不然,到了四十岁,眉毛就会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会死去。现在服五石汤,还可挽救。”可是王粲听了很不高兴,自认文雅、高贵,身体又没什么不舒服,便不听他的话,更不吃药。过了几天,张仲景又见到王粲,就问他:“吃药没有?”王粲骗他说:“已经吃了。”张仲景认真观察一下他的神色,摇摇头,严肃而又深情地对王粲说:“你并没有吃药,你的神色跟往时一般。你为什么讳疾忌医,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这样轻呢?”王粲始终不信张仲景的话,二十年后眉毛果然慢慢地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