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那种经历:
因为太过沉浸于手头上的事情,而忘记了吃饭,甚至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等回过神来,才突然发现自己很饿了或者很想上厕所。
这种现象用积极心理学的解释这就是你进入到心流了。
心流是人生的最优体验
什么是心流呢?简单来说,心流就是一种全神贯注在自己所做之事之中的状态。
在这一状态中,你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空间,忘记了自己,只专注在你所做的,你感到身心合一、毫不费力,且乐在其中。
比如你自己看书时陶醉在一本书的故事情节里;职业运动员全情投入的比赛,乐队出神入化的表演,歌手在激情澎湃的唱歌,这些都是心流。
人们在心流状态下,可以充分发挥自身能力,能把那些「不可能」的事情,变得毫不费力。就像那些极限运动爱好者追求的不是锻炼身体,而是为了那个精神上的愉悦感。
著名心流理论的提出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将这种体验称之为「最优体验」
怎样才算真正的心流
米哈里在书中有过这样一段描述:自己完完全全在为这件事情本身而努力,就连自身也都因此显得很遥远。时光飞逝,你觉得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想法都如行云流水一般发生、发展。你觉得自己全神贯注,所有的能力被发挥到极致。
具体来说,进入真正的心流主要归纳为
以下七种特性:
1、完全沉浸。全神贯注于你正在做的事情当中。
2、感到狂喜。脱离日常现实当中,感受一种喜悦的状态。
3、内心清晰。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并知道如何完成得更好。
4、力所能及。自己的技能完全匹配所从事的任务。
5、宁静安详。毫不担心自己,甚至丧失自我觉察。
6、时光飞逝。时间的感知度低,一般表现为时间加速,明明已经过了几个小时,你还以为只过了几分钟。
7、内在动力。内在动力。正如我们常说的 「享受过程,莫问结果」 一样,对一件事情的外部奖励会降低本身的内部动机。我们选择某一行业,最初多出于兴趣,渐渐地我们把它当做了工作,形成了职业倦怠,失去了最初的喜爱。所以我们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必须是共存的,缺一不可。
也正是因为心流是一种在回溯中才能被意识到的状态,所以在人生中,心流是很难被主动寻找就能在真正的人生中,心流状态不是我们主动去寻找就能达到的。
正如哲学家密尔所说的 :「当你自己询问自己是否幸福的时候,幸福的感觉就已荡然无存了。」
那肯定就会有人问了,既然心流不能主动寻找,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答案就是:创造环境,建立契机。
如何创造心流所需的环境来进入心流状态
米哈里在研究中指出,
上周末我和先生逛书店,买了一本我钟爱作者的新书。回到家,进门换鞋,然后开一盏小灯躺在沙发就读了起来。
完全看进去了,被作者拉入书中的环境,连着看了6个小时。天都黑了还不知道,根本停不下来,我水没喝,饭不吃,也察觉不到声音,家里的陈设视觉上都看不见了,绝对时间消失。
直到半夜时分,我长吐出一口气,合上书,回味一小会儿,感觉有点饿。如果你也有过这样的体验,那你就会明白心流是需要你达到一定的条件才会出现的一种状态,这些条件分别是:
一、设立明确的目标
没有方向,就不能到达,一路上必定是纠结和迷茫的。所以,你可以设定任何一种目标,但一定是要足够明清晰,可量化。
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让我们把注意力倾注其中,否则,我们的注意力只会四处游荡
比如说学会用尤克里弹奏一首《稻香》,读《基业长青》的第30页到60页,这些都是明确的目标。
二、将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的小目标。
将大目标分解最大的好处是能清楚的知道任务所进行到什么阶段和接下来的要做什么事情。
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后,都会开启一个更有挑战的新小目标,这样就会慢慢的趋向达到大目标了。
例如,写一篇文章是我的大目标,而我的小目标就是明确主题和构思、搭好框架、找素材,之后才开始写、接着是修改修改再修改。
比如说参加马拉松是我的大目标,那我的小目标就是坚持跑30天,每天跑10公里。
三、忠于内心的选择。
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为什么学生群体拥有最好的心流条件,却很少有人在学习中达到心流。
因为很多人在青少年时期,学习是一件被迫做的事,是被老师和父母安排着前进,在整个过程中,没有自主权,
因此高考结束之日,就是全体考生背叛学习之时,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一项活动,是很难达到心流状态的。
四、立即性的回馈
立即性的回馈指的是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马上知道自己做对了还是做错了,如果做错了要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要怎么改。
比如:写文章的及时性反馈,就我自己而言,更喜欢鼓励式的点评,表扬的话可以一笔带过,但指出问题的话,意思一定要表达清楚,这样我才知道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修改,才能帮助我提升写作水平。
五、挑战与技能的平衡
这个可以说是最关键,也最难把握的一点。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要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或设置对当前的自己来说略有挑战性的目标,目标的“挑战难度”要与我们自身的“技能实力”要相匹配。
如果目标太高、技能太低,我们容易感到焦虑以致于难以专注,反之,如果目标太容易达成,我们会觉得没有挑战性、无聊,也就不会费心去专注了。
比如说,你刚刚英语四级,却指望读《罗密欧与朱丽叶》原著进入心流状态,你只能感觉焦虑然后无功而返。相反,让你从 26 个字母学起,任务难度又过于简单,这时候便进入了一种过于放松的状态,无聊。
所以,任务的选择和匹配的能力等级,是产生心流状态的第一个基础。
有人说,如果喜欢一件事,但能力的确现阶段还没有达到高水平怎么办? 很简单,就从低等级的挑战开始每当你感觉这个等级已经无感,就升级一点点任务难度,依次类推提升。
六、保持专注
杂念太多,往往影响效率。你如果想要进入心流状态,需要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尽可能的只做一件事,只有一个小目标,因为心流状态是一个持续的、不可打断状态。
比如说,如果你想在写文章的同时,还不忘回复频频收到的微信消息,然后查阅一条推送,再刷刷朋友圈,这样,你连进入状态的机会都没有,何谈心流呢。
我觉得,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无论是工作、学习、兴趣、人际关系,都可以参考一下这个心流渠道。
当我们的生活的压力太大而感到焦虑时,不妨降低一下自我要求的目标难度,有时候降维打击也不妨是一个好的方式。
放开一些,让生活变得轻松一些。
当我们的生活的重复性而感到无聊、无趣时,不妨提高一下目标难度,增加挑战性,让生活变得更有趣一些。
这样,我们或许就能让生活变得充实一些、愉快一些,同时保持成长。
最后,不知道你留意到了没有,挑战和实力的程度都是从“零”到“无限”的。
在我们的人生里,那些真正值得追求的目标,其难度的确是可以无穷大的。但我们人生中的成长、可能性,也是上不封顶的。而在这永恒的追逐挑战、成长的过程里,我们得以避开空虚,投入到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中。
所以,当我们下次想要进入心流的时候,记得问问自己:
这件事的难度和我的能力是不是在高处匹配?
我是不是还有些外界干扰可以屏蔽?
我有没有设定明确的目标?
这个是我自己选的吗?
我能不能给自己主动设置一个即时反馈?
到今天到这就结束了,明天我将会分享一篇“关于高考结束后的文章”,尽情期待噢❤️
也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的知识,和我一起交流学习。
微信公众号:Tobey的小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