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第二遍笔记
摘抄:日本人既好斗又非常温和,尚武又非常爱美,粗暴又非常有礼貌,刻板又非常懂得变通,温顺又非常叛逆,高贵又非常粗俗,勇敢又非常怯懦,保守又热心于新鲜事物,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他们行为的看法,而当别人对他们的过失一无所知时,他们心里会充满了罪恶感,他们的士兵受到了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
1944年6月作者被委任做日本研究,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所有技术去解读日本人的真实面目。出于均势外交等决策的需要。
写作《菊与刀》这本书作者利用了很多方法,包括:与在美国生活的日本人交流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小说等等,还有在日本拍摄的电影。
摘抄:一个部落可能和它的邻近部落在正式习俗上有90%的相似,然而他也会按照自己的需要逐渐修改从而形成与邻近部落截然不同的价值标准。
如果说第1章介绍的是该文章的缘起和人类文化学的理论基础,那么第2章就介绍了日本人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特点。一是他们使用精神胜利法,认为精神可以战胜物质的贫乏,精神的强大比物质更重要;第二,在战争中他们视死如归认为光荣的为战争牺牲自己才是最大的美德,对日本人来说投降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宁愿战死,而且日军也不会善待伤员;第三是贯穿始终的,他们认为天皇是至高无上的,必须要对天皇有至高无上的忠诚;第四,他们会宣传诸事皆在意料之中,这一点是跟精神胜利法是相通的。
第3章的标题叫各得其所,但是我觉得这4个字并不能概括日本的现状,因为日本是以等级制为基础的。在日本从上之下有严格的等级划分,贵族武士,农,工,商,阶层,这跟中国倒是有些类似,商人也处于低贱的地位。日本虽然曾经向中国学习很多文化,但是等级制度却是他们一直秉承而且没有改变的。国家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家庭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家庭中,父母又拥有最高的地位,其次是长子、次子,女儿都要比男丁地位低,身份地位不同,使用的敬语不同,礼仪也不同。虽然等级制度严格,但是日本又允许一些变通伤人可以武士阶层联姻也可以购买土地,这样他们就获得了地位,根据书中所说这种变通甚至比欧洲更加宽松。
还有一点与中国不同日本的家族观念,只会到父母这一代,祖辈不在他们的计算范围之内。
另外书中提到在日本的家族中是比较民主的,甚至妻子和弟弟的意见也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有一点就奇怪了,后文中曾经有一个例子讲到,一个婆婆可以休掉自己的媳妇,难道她的做法不需要经过其他成员的同意吗?
第四章叫做明治维新,这一章讲述了明治维新的改革的主张。明治维新对日本来说确实非常重要,他的很多改革让日本快速的发展起来,国家强大起来。在这其中商人和下层武士起了不少作用。
第五章历史和社会的负债者。本章阐述了日本社会的恩情债。在中国也是类似,只是我们已经把它内化为我们的一种习惯了,从来不曾检视为什么会如此。尤其在封建帝王时期,皇恩浩荡会被挂在所有的官员的嘴上,士兵民众一般的官员的家庭都会经常说皇恩浩荡,这正如日本社会中将所有的恩情付诸于天皇。父母对于孩子的恩情,孩子会理所当然的接受,因为他知道待他长大之后,他要回报这样的恩情,但是对朋友之间,上下级之间或者是一般的同事之间这种恩情却要记住,并且是要去回报的。所以日本是一般不太愿意接受外陌生人的恩情。文中提到一个例子是说在大街上两个人打架路过的人也很少会去拉架,这是因为对于打架的人说也不愿意陌生人来帮忙,然后又产生恩情。在中国倒是有些不同。中国更多的是要记恩,而且要去还恩。可能这也与日本人严格的等级制度有关。作者这样记录自然是西方与东方有明显的不同,那么西方怎么看父母对孩子的照顾抚育,怎么看待别人的帮助?我们把这记作是一种恩情,西方人又怎么看待呢?
第六章,报恩之万一。文章解释了日本社会的报恩行为。对父母报恩是孝,对天皇报恩是忠。恩,是一种被动接受的义务,有皇恩,亲恩,师恩,主恩等等,其中,孝中还包含了对子女的义务。这一点,还是跟中国很不同的。另外一点也非常不同,那就是忠和孝都是无条件的,而中国则将仁作为忠孝的前提。还有一点日本社会的显著特点是对名誉的重视。有时候,因为名誉被侮辱,背叛主人竟也是“情有可原”的。为了名誉,日本人可以自杀自证清白,或者复仇以洗刷耻辱。荣誉至关重要。
第七章,讲的是最难承受的情理。情理包含两种,一种是对社会的情理,一种是名誉的情理。直系亲属之间的责任称为义务,姻亲的责任则可称为情理。这里跟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说送礼与还礼的习俗,婚嫁丧礼等送的礼物要有专门的记录等。文中提到,中国有一点很不同,就是中国的家族范围很广,而日本则只针对直系范围。另外,当一个家族中,弟弟子侄去世,家庭有义务照顾寡妇,但却不强调慈爱,也就是说这个寡妇和孩子可能会寄人篱下,生活凄惨。
第八章题目是洗刷污名。这一章写了很多例子开证明荣誉对日本人的重要性。为了保护荣誉,日本人可以自杀、复仇。为了保护荣誉,日本人要尽量避免竞争,不然失败也是一种污名。其次呢,文中还提到,日本式厌倦,他们似乎非常需要一种宏伟的目标,即使这种目标与现实相差甚远。西方的厌倦可能来自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日本的厌倦也是失去了目标。另外,文章举了两个例子,作为战败国,日本会将战胜方作为学习的目标,可以激发强烈的斗志。诚然,曾经日本努力向中国学习,二战后则为美国马首是瞻,他们啊,崇拜强者。
第九章人的感官世界。这章描写了日本人对人体感官享受的认可。1,他们喜欢睡觉,但不认为睡觉是保障体力的需要,可以随时睡觉,也可以不睡。2,他们对食物很讲究,当然,也会有人认为要快吃。3,追求性的享受,认同自慰、同性恋,将婚姻与爱情分开,婚姻由父母安排,男人们则可以公开去找艺伎或者妓女或养情人。妻子可以接受并且愿意为其支付。4,可以纵情饮酒,不认为酗酒是坏事……日本强调的是要将感官的享受与家庭生活区分开来,不能影响正事。甚至他们没有恶的概念,或者说缺乏认识恶的能力,很多行为在他们看来并不违背道德。关于电影或小说主题,更多的是在描述日本人要报恩的行为,要履行义务而不得不牺牲,甚至战争片都很少反映其所带来的苦难,却在反映人们要履行的义务…
第十章日本的道德困境。这一章起的名字,完全是从美国人的角度,或者说是来到美国的日本人的感受。很明显,日本要求的情理、礼仪和规范等等,在美国都是截然不同的。文中描述了日本的道德观念,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规范,要描述一个人行为的缺失,也必须要明确在哪个世界的问题。真诚一词在日本有很多含义,说实话,意思实在太多,我仍然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忠,情理称为日本人中永恒的主题。还有一点也挺有意思的,日本总觉得没人发现就似乎可以摆脱所谓的耻感……掩饰一下就不会觉得那是对自己的羞辱…人与人之间小心翼翼的维持着这种平衡,确实,当环境变化,日本人肯定会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