剽悍晨读终于分享了一本我也读过的书,高兴得想转圈圈。也不做思维导图笔记了,从书架里抽出,拍照,直接上墙。
这是一本指导我们修正心灵地图的通俗易懂的经典读物。记得几年前,书中所描述关于自律的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经常被我们妈妈帮拿来引用讨论。育儿专家小巫在她的著作《和孩子划清界限》更是大篇幅地详细剖析。
其中延迟满足,令我感悟至深,也让我曾一度困惑。在大家都大张旗举地推行这一原则来训育儿童时,理想教育主义者三川玲老师却发声,她最不喜欢张嘴就讲延迟满足的妈妈们。一直也以此来培养孩子自律的我,一时百思不得其解。留言问,没得到回复,搜遍她公号的文章也不见有相关的阐述。呜呜!
于是自己琢磨,延迟满足不应成为一个铁定的原则,应该有弹性地运用,尤其在婴幼儿时期。比如,一个还不会说话的小宝宝,在他有需求时只能通过哭来获取关注,如果此时却要延迟满足,他经常地得不到及时无条件的回应,也许就会演变成习得性无助,安全感也无从建立。
又如,一个幼儿不肯走要求抱,大人往往的反应是,孩子懒娇气,却没有想到是孩子的情感需求,于是各种理由拒绝,闹得双方不欢。孩子最能感受到父母强烈的爱,是通过拥抱和肌肤接触,并以此与父母产生连接,产生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有次无意中看到心理咨询师维尼老师在他的博客文章中提到,应对孩子的要求,先说好再说不。因为一旦孩子有了想法,如果你不去顺应他的心理需求,反而去阻止,孩子肯定心不甘情不愿。
举个例子。孩子有了看电视的想法,你却非让他一定要完成作业才准看电视,那么孩子会认为你不好商量,即使他服于你的权威先做作业了,内心也是不服气的。如果你先答应他,但提出只能看十分钟,然后去完成作业才能继续看。见你这么好商量,孩子也会变得好商量,会很愉快地接受。
维尼老师在他后来的著作里就直接提醒我们:
不必有意延迟满足。孩子适当经历延迟满足会锻炼孩子的耐性,学会等待。但是故意制造延迟满足以提高孩子的情商就没有必要了,因为中国的孩子自然有丰富的延迟满足的锻炼机会。
至此也就明白了,三川玲老师为什么不喜欢动不动就拿延迟满足来训育孩子的妈妈。也明白了,再好的原则应用,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尤其在育儿方面,润物细无声胜过刻意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