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你有多了解你家孩子的呢?你知道孩子为什么在老师面前总是那样胆怯吗?你知道孩子对自己要做的事为什么总是没有信心吗?
这些都来源于孩子在婴儿期时的安全感没有被得到满足,是人在生理生长的同时,其人格发展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关于人格的发展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是精神分析党派的埃里克森,他提出的人格发展理论也叫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埃里克森,但是对于埃里克森的老师——弗罗伊德,大家可能就知道了,他提出了前意识和潜意识,把人分成了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就是我们日常的生理需求,吃喝拉撒睡这种人本能的原始的生理需求;自我,强调现实中的我,一方面我们有生理上的需要,一方面我们又会遵循社会的秩序,既要协调人作为动物性的本能,也要协调到人作为社会人的社会需要;超我,是一个完全性的道德性的自我,是一个完全服务于社会,无私奉献于社会,用社会的要求和准则来要求自己。
弗罗伊德认为,人类的人格发展都来源于本我的发展需要,认为人格的发展在成年早期就结束了。
而埃里克森认为,个体的发展是持续一生的,只是在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个体都会面临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危机。他把个体一生心理发展分为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完成情况都会影响下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
认为个体既要有个体需要也要有社会的需要,只有两者协调发展,其人格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心理问题就是因为个体需要和社会要求不一致而导致的。
比如说,孩子正在课堂上,老师也在乐津津地讲着课,而这时,孩子突然特别想上厕所。
对于正常的自我来说,孩子有上厕所的生理需要,就会请求去上厕所,完成原始的生理需要。
但孩子却是一个特别强调课堂纪律的人,担心自己上厕所影响整个课堂的纪律,也会影响老师上课,孩子自己心里会觉得非常不好,而这时就会觉得这种情况是不符合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
这时孩子内心会怎样呢?内心会纠结、会斗争。在这个心理过程中,最开始受害的,就是孩子的膀胱,然后才会是因为长时间的内心斗争,产生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不一致,渐渐地就会产生怀疑:到底是自己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长此以往,就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个体的阶段特征,告诉了我们在每个阶段,我们应该怎样去注意每一个孩子的哪些方面,才能让孩子发展得更好,特别适合为人父母、学校教师的学习、研究和运用。
(侵 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