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媒体的时代,每一名内容输出者是否肩负了文化进步的使命?或者在学术领域又有什么贡献?我们每天码字、排版、推送的时候,是否曾静下来想过,所做的这些本应该具有几分专属的科学价值。
新媒体时代的内容创作者
新媒体并不陌生的时代产物,至少从您看到这篇文章的媒介属性来判定,应该是隶属于新媒体无疑了。
移动互联时代之下,自媒体更成为内容输出者的一个美称,在“所有人对所有人进行传播”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为时代发声,构思或者剽窃出自我观点,放置于网络上,或者博取认同或者谋求满足。
文字与文化的自我追逐
抛开质量的高低和内涵深浅,我更关切的是快餐化阅读的时候,内容生产者对于“文字”到“文学”的自我意识搭建。时代是催促前进和优胜略汰的,互联网让这进程速度不断加快。各大新媒体平台对于原创内容的保护、优质内容的扶持、文化内容的推崇也在印证,拥有文化核心的内容拥有更深远的现实意义。
谁还不是个文人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内容的输出者,独立的意识生发独立的观点,可以在风口呐喊,罗列理由或者明辨或者诡辩,有是非也有矛盾,傲气和傲骨盈盈,我们都是有华夏风骨的一辈文人。
为何能自诩为“文人”需要从“纯文学”和“文化研究”两个入口探求了:
“纯文学”的变迁
八十年代学院派在“纯文学”领域研究围绕在哲学、美学和心理学这三门人文学科,本质上这三门学科共同诉诸的是“人的本质的现代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然更多是知识和认知上的转型,开始对另外三门社会学科的兴致盎然起来: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当然这个时候追逐研究的也不仅仅是“学院派”了。
哲学、美学和心理学同文学是有共同性的他们都共同注重着人作为个体的内心世界探索;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却不同,他们是社会科学与文学有着属性上距离。
怎么快速理解文化研究
最早可以追溯到王国维的时代,一代大家儒墨造诣深厚,同时学习西方哲学、美学思想,又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放到今天就可以称之为“文化研究”的雏形了。韩非子曾写道“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近一个世纪以来,各国学者都先后开始了文化研究的工作,八十至九十年代走进美国澳洲后,其影响力开始扩散到全世界,逐渐成为当代显学。
终究什么是“文化研究”:
一、体制化显著,有独立学科的基本属性,过激的学科内辩驳甚至将其抽离现实变成学院派的内部诡辩;
二、有自我意识的批判精神,不受固有学科的约束,敢于直面时代问题,敏锐、开放、鲜明;
三、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即时效应,纵然周密的研究成果也不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更是针对当前时代或者具体事件的研究,照搬理论和拿来主义不是极度违背文化研究的基本精神的。
中国文人的精神传承
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学者自古不能脱离政事学术社会独立存在,重身份、崇雅正,是君子之文学。自王国维起,这种隐藏在中国文人认知深处的潜意识开始以“文化研究”为核心具像化。
“文化研究”以学术的角度将文学从个体意识连接到社会学科,自我意识和主观评断为主导,社会层面的现实意义是价值。
通过这些论述,我们知道文学这样感性与主观的学科也可以用研究的方法解析,让文学成为更具有客观性和学术性,这样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的壁垒就不攻自破了。
这就是新媒体时代的“文人”。独立己见、追逐每一个热点风口期望事件之后的标签里能留下些许自我意识,映照着就是学院派近乎执拗的“文化研究”,印证了当代文耕者能传承中国文人精神。
感谢新媒体,更感谢时代,让文化完成了在学院围城的走进去和走出来。时代终将左右文化,文化才是主导时代潮水的方向。
参考资料:
1.《思想与文学之间》王晓明「著」
2.《韩非子》韩非子「著」
3.《大学生诗词写作教程》徐晋如「著」
4.《国学大师王国维传略》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