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玛丽苏文学不断改编为影视作品搬上荧幕,我们提起玛丽苏,第一印象就是干啥啥不行,圣母第一名!
玛丽苏通常形容影视作品女主角个人形象过于完美,呈现出与真实的生活人物脱节的状态,逐渐成为大众调侃的对象。
但是你们知道吗?现代人人嘲讽的玛丽苏,在20世纪早期的西方,还颇受欢迎!
1964年,一部由女星奥黛丽•赫本饰演女主角的玛丽苏电影《窈窕淑女》在西方上映。
这部影片一度成为当年街头巷尾热议的爆款,甚至获得了第3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该影片目前豆瓣评分8.1分,烂番茄新鲜度95% ,爆米花指数90%,十分推荐观看!
《窈窕淑女》改编自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小说《卖花女》。
原著讲述了粗俗无礼、蛮横短浅的卖花女伊丽莎,被语言学教授希金斯发现她身上有巨大的潜力。
于是就与自己的好友皮克林公爵打赌,经过学习和改造后。
他可以把伊丽莎完全蜕变为举止优雅谈吐不俗,出入大使馆舞会的“匈牙利”皇室公主。
后来伊丽莎成功蜕变为贵族小姐,却发现自己只是希金斯教授的玩具。
于是愤而离开了他,勇敢的追求自己的自由与尊严。
这部小说通过语言为突破口,讽刺了英国上流社会最引以为傲的东西——血统和等级意识。
连一个贫家女经过训练都能拥有高贵血统,对于当时的上流社会来说就是巨大的讽刺,啪啪打脸来得太猛!
《窈窕淑女》影片一开始,奥黛丽•赫本饰演的伊丽莎戴着破败凌乱的帽子,身上的衣服除了穷酸,没有任何气质可言。
此刻上流贵族们聚会刚结束,陆陆续续从社交场馆退出,却偏偏碰上了下雨天。
身着燕尾服的绅士侯爵们,华服霓裳的贵族女眷,纷纷到一旁的菜市场走廊避雨。
导演故意让这些上流贵族同时与小贩走卒混杂一堂,很明显的意图是烘托出当时整个英国阶级的对立:
当时16世纪-18世纪时期,是英国传统贵族没落与中产新贵阶层崛起的交替时代。
英国人将“标准英语发音”当做了阻挡阶级的一块壁垒,且贵族们通常以说“贵族”口音为荣。
导演这样设计,就立刻从视觉上极大切割出贵族与平民的社会风俗切片,让我们一睹当时英国社会的阶层百像。
随后一个操持“屌丝”口音的卖花女伊丽莎登场,一个绅士因为避雨,趁乱撞翻了她的花篮,鲜花洒落一地。
人穷志短的伊莱莎不依不饶让这个绅士赔偿她的损失,说话间粗俗的动作和语气,让在场的贵族们尴尬不已。
可伊丽莎不以为然,她自认为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对于这些人眼中的鄙夷视而不见。
一个叫希金斯的语言教授偶然听到她说话,惊讶于伦敦居然还有说“屌丝”英语的下层人,自负高傲的他在一旁哈哈大笑。
还嘲笑伊丽莎,她说的这种口音一辈子都只能做苦活儿。
虽然他并没有把这个话放在心上,伊丽莎却记住了这些扎心的话:
她有一个游手好闲喜欢酗酒的父亲,时不时就要问她要钱花,伊丽莎挣的钱有一半都被拿去挥霍。她迫切需要一份新的工作养活自己,摆脱落败的本阶层!
到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导演对角色的用心。
导演先是告诉我们一个很单薄的形象,伊丽莎出身下层、斤斤计较、小肚鸡肠、爱财如命。
之后又镜头一转,告诉我们这个女孩悲惨的身世,她的角色层次立即就丰富起来。
伊莱莎根据他的地址找到了希金斯的家,她的要求很简单:让希金斯教她正确的发音,换一个更加体面的售货员工作。
一向心高气傲的希金斯怎么会把她放在眼里,顺手就让管家太太赶她出去。
还是他的朋友皮克林公爵给伊丽莎说了一通好话,她这才愿意把伊丽莎留在家中。
只不过并不是教授伊丽莎,而是和朋友皮克林打赌:
如果自己可以成功把伊丽莎送入上流社会,那他就要负担伊丽莎所有的服装费,生活费和学费。
这个赌注很快押起,伊莱莎知道希金斯看不起自己的出身,但是为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她还是忍了下来。
随后的影片主要围绕伊丽莎被魔鬼式训练展开,当时的贵族认为,口音是进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
如果一个人的口音不正确,那他就永远不能跻身上流。
这里就不得不提,当代英国皇室的“牛津腔(RP)”依然作为贵族式发音,被皇族以及部分贵族所使用。
虽然英国早已远离以口音划分阶级的年代,但“牛津腔”以字正腔圆,流畅自然的特色依然被英国人喜爱。
可见当时“贵族”音的发展,并不仅仅是为了区分阶级而存在,它本身也具有语言竞争力!
18世纪正值英国早期工业革命,新贵不断涌现,旧贵族持续凋零。
如果还有旧贵族们坚守的东西,那怕就是口音和血统了,我们把整个时代的背景代入来看,也很容易理解。
伊丽莎为了训练贵族音,当然十分辛苦,她必须从早到晚在一台机器前练习发音。
有些时候还要口含石头练习语句。即使如此努力,对于贫苦阶层的她来说,这依然不那么容易。
就在伊丽莎自己都要放弃时,希金斯教授与她的一次谈心,让她很快开窍了,以一首诗学会了贵族式英语。
伊丽莎学成贵族语言,也就意味着希金斯成功了。
他马上兴高采烈让伊丽莎跟着皮克林出入自己母亲的舞会来一次实战演练。
伊丽莎镇定自若、举止优雅的表现还不错,希金斯为自己的成绩高兴不已。
同时为伊丽莎乔装混入特兰西瓦尼亚女王的大使舞会做准备。
舞会当日,希金斯带着皮克林以及伊丽莎准时入场:
她戴着精致的银冠首饰,穿着洁白的丝绸纱裙,及肘的手套和脖子上的钻石项链
让她看起来就是一位匈牙利公主,比在场的女贵族看起来还要熠熠生辉,风华绝代!
特兰西瓦尼亚女王夫妇入大使馆接见贵族时,一眼就看到了光彩照人的伊丽莎,他们的王子甚至要求跟伊丽莎跳一支舞。
舞会圆满结束后,希金斯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得庆祝自己的胜利,却忽略了一旁愁眉苦脸的伊丽莎。
他的确是实验成功了,可是对于伊莱莎来说,自己难道就只是试验品吗?
她还有更深层次的顾虑,蜕变后的伊丽莎俨然就是贵族小姐。
她已经不可能再去做卖花女,可是希金斯却十分抗拒婚姻,这让她的处境十分为难。
伊丽莎赌气之下,取下所有首饰带着行李离开了希金斯,到希金斯母亲家诉苦。
伊丽莎走后,希金斯的生活节奏大乱。他这才猛然发现。
自己在与伊丽莎的相处中,渐渐喜欢上了她。只好到母亲家把伊丽莎劝回去,电影到这里就进入了尾声。
影版结局与萧伯纳原著《卖花女》的结局大相径庭:
在影版的《窈窕淑女》里,导演把结尾稍微做了改动,电影结束时伊丽莎对希金斯显然还有感情。
明知希金斯个性如此不易改变,她还是选择奋不顾身追求爱情!
原著《卖花女》结尾是伊丽莎从肮脏的卖花女,经过六个月训练后成为匈牙利皇室公主,赢得了英国上流社会的认可,甚至连王子都为她倾倒。
她从一个贫穷寒酸的卖花女,蜕变举止优雅,端庄自持的贵族淑女后,也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的是尊重与平等,她深知希金斯骄傲自负,于是她果断抛弃不堪托付的希金斯,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萧伯纳原本就是要通过对伊丽莎由“卖花女蜕变为匈牙利公主”这一事件前后,西方上流阶级对她态度180%的大转变,揭露18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级的虚伪以及妇女地位的低下。
同时对“口音”论阶层这种虚妄荒诞的论调进行批判,以此描述当时英国底层人士的悲惨遭遇,表现对中下层人士的关怀。
为了缓和原著的英国阶层对立思想,同时迎合市场的“灰姑娘式”的好莱坞商业风格。
《窈窕淑女》电影是做了不少牺牲改动的,结尾处理略显玛丽苏,对于原著粉来说终究不是特别友好。
但转念一想,电影这样改动也在情理之中:
20世纪早期,美国好莱坞女性影视角色按照惯例属于陪衬,暂时还不足以单挑大梁。
当年饰演希金斯的男主角雷克斯·哈里森凭借在该片中的精湛演技夺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但是影片中同为主角的奥黛丽赫本,虽然表演依旧可圈可点,却只是做了绿叶!
总之,这部诞生于1964年的玛丽苏电影《窈窕淑女》尽管有褒有贬,还是凭借实力获得了3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对这个电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