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和《围城》,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经典中不可逾越的两座高峰,一直吸引着后世读者一遍一遍翻阅解读。当《边城》遇见《围城》,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2018年3月15日晚七点,西南大学8教308教室,文学院曾利君教授为我们讲述了她的“双城记”——文学经典的解读与鉴赏——以《边城》《围城》为核心。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曾利君教授作为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老舍研究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出版有《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与接受》《马尔克斯在中国》等著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在国家重点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目前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比较文学的教学、研究工作。
“之所以选择以《边城》和《围城》为切入点为同学们讲解如何阅读与鉴赏文学经典,是有原因的,”曾利君教授解释道,“《围城》和《边城》的阅读会用到很多阅读技巧,而两者之间又可以相互比较,从而为同学们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曾教授认为,对于文本的解读要学会多方面、多角度分析主题,例如《围城》就包含了“生活层面的描写”、“文化层面的反省”、“哲理层面的思考”这三个主题;《边城》则兼具湘西世界人情美自然美和特定区域局限性造成悲剧特性的双重主题。一个训练同学们的横向纵向思考能力,另一个训练大家的对比对立思考能力,两者恰好构成一个立体的文学阅读体系。
讲座中有同学提问:“曾教授,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怎么我读了书还是感觉自己很土呢?”其他来参加讲座的同学都笑了,曾教授也笑着反问:“这位同学呀,难道我们读了一本两本、三本五本,自己就能立刻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吗?通过阅读升华自己是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只有在一遍一遍、一本一本的精读和体验中才能获得。”
最后,曾教授总结道:“文学经典的鉴赏与解读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一是鉴赏与解读可以见仁见智,但不能脱离作品本身的内容;二是在鉴赏与解读的过程中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三是要有问题意识和逆向思维,深入思考,打破常规。坚持上述基本原则,抓住“双城”阅读的关键点,可有效地完成这两部经典之作的鉴赏与解读。”
西南大学学生通讯社王诗萌/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