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了那么多书,依然记不住?
为什么学了那么多技能,还是不够用?
为什么已经那么勤奋,遇到高手依然被吊打?
为什么那些成功人士不只是通识某一领域,而是几乎行行精通?
这些问题藏在我心里很久了,相信这也是很多和我一样的朋友的困惑,我们没有名校学历,没有惊人的天赋,但是我们希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这两年每年的阅读数量都在50本以上,还不算在各个媒体看的解读版的书目,但是依然觉得什么都没有学会,怀疑自己看的是假书。
直到看完这本《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我觉得我找到了答案。
答案就是:我们陷入了低质量的勤奋陷阱。我们花了80%的时间学习通用基础知识,提升了执行能力,花了20%的时间学习必修专业知识,提升了专业能力,却忽略了学习必修通用知识,没有提升我们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用基础知识指的是直接可以应用的知识,如何搜索信息、保存资料,如何使用印象笔记和思维导图等。
必修专业知识指的是学习和工作领域要求掌握,能够彰显专业水平的知识,比如物理学、经济学等。
必修通用知识就是书中提到的“临界知识”,这是一些广泛适用、具有指导我们行动作用的规则和规律。比如,黄金思维圈、概率论、复利效应、二八原则、进化论、系统思考、安全空间等。
01
今天我就应用黄金思维圈这个临界知识来指导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黄金思维圈是西蒙·斯涅克总结一种关于why-what-how的思考方式,其本质是提倡思考问题时要从why出发,多问为什么。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学习临界知识能够提升学习效率和思维方式。
用黄金思维圈的思考方式分三步:
一、为什么要学习临界知识?
二、什么是临界知识,如何掌握临界知识?
三、如何运用临界知识?
一、为什么要学习临界知识?
在这个世界信息量还很少的时候,大师们靠知识数量来构建优势,所以孔子有三千门徒,私塾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因为其他人没有渠道可以学习知识。
互联网兴起时代,专家们靠知识获取速度来构建优势,所以我们常说“信息不对称”。
人类完全进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知识数量和获取知识速度已经不再是门槛,所以我们从“信息不对称”进入“认知不对称”时代。认知不对称说的就是认知程度差异,即遇到一个现象,能从怎样的深度去考虑问题。
举个栗子:
现象:北京房价为什么那么高?
认知程度低的回答:炒房团炒的。
深度认知的回答:北京土地资源稀缺,高购买力人群过于集中推动了房价上涨。
作者认为,这种认知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是否掌握了临界知识。
学习临界知识可以提高我们的认知深度,从而构建自身优势。
二、什么是临界知识,如何掌握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指的是那些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知识,这些知识具有普遍性、能够指导行动。
数学作为这个世界的底层规律学科,诸多定理都称得上是临界知识,比如概率论的贝叶斯定理,它指的是在计算过程中,先将概率做一个基本假设,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迅速调整实际的概率的一种计算方法,将它运用到创业中,可以得到MVP“小心试错,快速迭代”的指导思想,程序猿写代码也运用了大量的贝叶斯定律。
作者认为,掌握临界知识需要学习2种心态,3个方法和3个技巧。
2种心态:绿灯思维、以快为慢
第一种心态是“绿灯思维”。与此相对的是“红灯心态”,红灯心态指的是我们一旦遇到别人跟我们不一样的观点就马上反驳,以维护自身的观点,在心理学上有“基本归因错误”可以作为理论依据。“绿灯心态”要求我们在遇到不同意见的时候,先不急着反驳,吸收对方观点,综合考虑后再做出反馈。
第二种心态是“以慢为快”,把时间花在真问题上。这种心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攀比的时代,有钱的比房比车比老婆,没钱的比努力比认真,最后比谁看的书多。
其实,学习的目的是解释问题、解决问题、预测问题,只有得到应用的信息才是知识,否则只是一堆信息。学习临界知识的目的是打通知识阻塞,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个方法: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
第一个方法是反思。全书差不多250页,作者用了40多页的篇幅来强调反思,可见其重要性。
作者认为,反思和总结是不同的。
总结是对事情的结果好坏进行分析,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
我个人理解反思和柳传志所说的复盘是一个意思,都是一种站在起点重新思考问题的方法,在脑海或者纸上推演假设当时换了一种方式,会得出什么样的结果,长期坚持反思会有三个好处:
(1)发现当时逻辑的漏洞。
(2)从原有的逻辑进行延伸,产生新的认知。
(3)检查新的认知是否得到应用。
作者在书中还提到提升反思能力的三个方法:
(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
(3)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
第二个方法是以教为学。
以教为学其实是一种以输出倒逼输入的学习方法,因为要把一个问题讲清楚,所以必须要全面了解这个知识点的内容,包括要了解观点的反面意见,这个过程就会打通过去学习中遗留的没有太明白的问题,就是作者认为的打通知识阻塞的过程。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知的过程,我们的短期记忆能够转化成为长期记忆的关键就是不断重复,教别人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建立长期记忆的过程。
第三个方法是刻意练习。
我们对“一万小时天才定律”都不陌生,但是经过深入研究发现,要成为天才最重要的不是一万小时,而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指的是通过不断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来提高技艺水平。所谓心理表征指的是大脑在思考问题时的心理结构。你可以理解为通过刻意练习对可能出现的状况的应对能力更强,对局面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能力。
举个例子:
没有进行刻意练习的老虎伍兹在打高尔夫的时候的动作是:“带、转、移、放、跟、收”一次性完成,最后的结果取决整个过程,并不知道自己哪个环节可能出了问题。
进行刻意练习的老虎伍兹会将六个动作进行分解,当他意识到“移”的不好的时候就可以停住了,重新练习“移”这个动作。如此分别练习每个动作,他就可以更好的掌控整个过程,更好的应对每个动作出现的失误。
三个技巧:记录、定期回顾、付费购买
第一个技巧是记录。
记录不仅是记录事情的过程、解决方法,而且要记录事情发展过程中的心态、情绪。记录不但是还原的过程,同时也是主动思考的过程。
第二个技巧是定期回顾。
通过制定周回顾/月回顾/年回顾来看问题,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周回顾可以让你看到技巧层次上的问题,月回顾可以看到心态层面的变化,以年为单位回顾就可以看到事情发展的一些规律了。
第三个技巧是付费购买。
作者认为,深度认知是由2个因素构成:学习的数量和质量,学习的时间。
在学习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提高学习质量才能最高效率提升认知深度,最好的方式就是付费购买高质量的学习内容。
在时间总量一致的情况下,通过付费购买时间,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比如用代驾代替自己开车,用打车代替坐地铁,这样就能利用这段时间处理事情,同时还能保持更好的精力。
三、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如果把学习临界知识比作挖水的过程,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了解了为什么要挖水,做好了挖水过程中可能遇到困难的思想准备,同时也准备好挖水用的工具。
接下来要要解决的问题是:去哪里挖水比较成功率比较高。你肯定不会到沙漠去挖水的对吧。
所以,找到临界知识主要从这么几个方面入手: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2)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3)尝试用更基本的原来来解释这个知识,即用第一性原理思考。
(4)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和预测问题,临界知识也是如此。
解释问题通常有3个层次:现象解释、技术规律解释和通用规律解释。学习临界知识是就是从通用规律出发,倒推到技术和现象层面解释问题。
解决问题依赖的是实实在在的能力,而做重要决策必须在在能力圈范围内。
能力圈是由你真正擅长并懂得的知识组成,而且这些领域里,你要比90%的人都做得好。这个定义对普通人来讲有些苛刻了,但是没办法,如果你不达到这个水平,就无法成为这个领域的领袖人物。
关于预测问题,作者认为要克服应激性反应和单因果思考方式,培养结构性反应和系统化思考方式。
最后来回答,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答案就是:刻意练习。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刻意练习:
(1)在不同的场景中,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2)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其实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会应用一些临界知识,只是那是无意识状态下的自然运用,《好好学习》这本书将这些临界知识的规律进行剖析、归纳之后,让我们将无意识层面的知识提到了意识层面上,在以后的生活中通过刻意练习,将更好的运用,从而提升认知深度和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以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中的一句话总结:
如果你只是孤立的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它们拼凑在一起,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这里的模型即临界知识,框架即深度认知。
我是余兴,一名老销售司机,大部分的时间靠说话混口饭,如今在尝试用文字让你们认识我和我认识的世界。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请点个赞,如果你觉得它们对你有点用,就打个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