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
正值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老公邀我一起去烈士陵园花房买花。
来的不巧,常去的那家花店老板还没来。我们俩便信马由缰,在陵园碑林里转转,我知道,他在找寻那块刻着他祖父名字的石碑。每年的清明,有着20年部队生活的他都要来这儿走走,摸摸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以此感怀那位传承给他生命的老人。
听公爹讲起这位未曾谋面的爷爷,据说是一个非常高大、有力气的人:“他一个人能夹起两个大碌碡,走路像是打夯的”,“他在部队是机枪手,扛着百十斤的装备飞跑”!“他走时我才十来岁,他把我架在脖子上,驮着我来回跑……”在老人家的记忆里,那个高大伟岸的父亲,就那样扛着机枪走远,一直走出了他的生命,从此再无相见……我想,那被父亲驮在脖子上跑的感觉一直温暖着他的吧,要不他为什么把自己的三个儿子、一个孙子都送去当兵呢?为什么他把那张“烈士光荣证”珍而重之的包了又包,束之高阁不让孩子们动呢?为什么一贯大大咧咧不循旧规的他,独独忘不了清明、鬼节、正月初一这几个祭奠的日子呢?
我们俩在这宁静的还未成荫的林下慢吞吞的走,静静的看,偶尔的几缕微风摇曳,几声鸟鸣清脆悦耳,给这里更添几分庄严肃穆、几分生机清新,今天与过去更迭,让我迷失在过往的回忆里。
我的外公也是一位解放前的老党员,还在我上小学时,他和几位古稀老人到学校讲战斗故事,说他们是怎样传递情报、怎样被捕与敌人智斗、怎样突围……那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虽不及现在的抗战大剧故事跌宕起伏,但主人公就是生活在我身边的亲人啊!听完故事的孩子们眼光崇拜的看着这群衣着普通、长相朴实的老人们,瞬间觉得他们就是英雄。连带我这个隔代的小家伙也享受到了一把羡慕的目光。
老人家个子高大,左脚微跛,走起路来一晃一晃的,原本我还嘲笑他,从了解他的历史,知道他的脚是在敌人的炮楼里留下的伤痛以后,我就愿意接近他,追随他,连他干活时也爱跑前跑后听他指挥,目的就是为了多听几个战斗故事,能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一下。
老人离世时,我不在身边,但我记得他经常和我说的一句话:“我墨水少,不会写,你们读书多了,以后给我写本书,就叫《我的经历》。”想到这里,泪水氤氲了眼眸,直到今天我还没能完成老人家的遗愿啊,只能是在这清明时刻,任凭思念鞭策,以此缅怀我亲爱的外公。
微微低首忆昔人,轻轻叩动九冥门,九泉之下的爷爷、外公,九泉之下的先辈们,我们看你们来了。
相依相偎走出烈士陵园前,老公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