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到家长有这样的疑问:我的孩子啊,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爱学习,为什么啊?
其实,孩子不爱学习是只是表象,往往忽略背后的深层原因。
美国密歇根商学院教授诺尔·迪奇曾提出一个在认知领域被广泛讨论的学习“三区理论”: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最内圈是“舒适区”,在这个区域里,学习针对的是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我们常看到一些不断刷题却成绩不见提升、陷入低勤奋怪圈的孩子,其实是待在“舒适区”。他们用同样的数学公式套不同的数字,一遍遍地重复已经掌握的公式。在“舒适区”停留太久,可能造成的负面结果是,孩子对学习失去满足感、成就感和趣味感。
最外层是“恐慌区”,这个区域代表孩子暂时无法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是超出孩子能力或理解力的内容。我们看到有些父母为了提高分数,不断要求孩子超前学习或逼孩子去做难度很高的题目,实际上是在把孩子推入“恐慌区”。比待在“舒适区”更可怕的是,“恐慌区”给孩子带来的是屡试屡败的严重挫败感,认为自己怎么都学不好。长期下去,孩子可能不但厌学,还自暴自弃。
所以,我们既不能把孩子赶进“恐慌区”,超前学习超高难度的内容,也不能让孩子一直停留在“舒适区”,持续地刷题、抄作业。这两种方法都会让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受到负面影响。
那么,高效学习的关键是什么?是让孩子身处“学习区”。当孩子身处“学习区”,并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时,才可能真正实现有效学习,并取得持续的进步。
研究人员发现,当学习内容的难度配比为15%左右,即练习85%的旧内容、学习15%的新内容时,孩子会感觉到,学习内容既不会太难,也不会太容易,恰好是适合自己能力的区域。在这个“学习区”内,加上合适的环境,孩子们容易感觉学得得心应手,产生心流的感觉,更有可能自发自觉地努力学习。
在《学习的格局》一书中,作者黄静洁与我们分享了他的小儿子学习钢琴的经历:
她的小儿子有一位经验丰富、非常专业的钢琴老师。有一段时间,他的小儿子需要学一首鸣奏曲,大概需要2个月的时间。在这2个月里,老师每周都会安排有不同侧重点的学习内容,比如,这周熟悉指法,下周练习乐句连贯,再下周又有新的任务。并且当学完整首曲子后,老师并没有要求孩子继续练习以求完美,而是针对弱项,找一首新的曲子让孩子练习。这就是用15%的新内容吸引孩子进入下一个“学习区”。而她的孩子学琴多年,始终没有厌烦过练琴、学音乐。
孩子在符合自己认知水平的区间里学习、练习和实践,才最有可能获得高效学习的心流。所以,当孩子表现出不喜欢学习时,我们可以不必着急去给孩子找补习班,而是可以先想想:如何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才能让孩子顺利地进入“学习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