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反复出现的学习问题是什么? (作答要求:选一个自己的反复出现的学习问题,如拖延症、不会提问、不会批判性思考等,详细展示)
记得上一次元认知课,讲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上课时大脑会一片空白进而走神?仔细思考一下,我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并且从未思考过根本原因。
刚上力学课时,总觉得听的迷迷糊糊的,上完一节课不知道老师讲的具体是哪一章哪一节的内容,老师说话也软绵绵的。慢慢的,听课听的越来越困,两节课一晃就晃过去了两章内容,真的傻眼。但最可怕的是,我没有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而是将所有的“罪责”推到了老师身上:“这个老师教的不好”、“这个老师不照课本讲,乱讲一气”、“这个老师老讲错”等想法充斥在我的脑海中。我打定了注意要“自学成才”,却不想落下的没追上,新学的也没听懂,作为一个小白,却没有小白的自我修养(谦虚),妄想跳过大师(老师)的指导,我学不会那不是活该吗?
(2)针对我的上述学习问题,基于课程知识,我形成了什么原则? (作答要求: 基于课程知识,找到自己学习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形成应对原则;脱离课程知识分析原因,意味着缺少理论支撑)
听了元认知课上的分析,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老师讲的语速和我大脑运转的速度不匹配,所以我的大脑就有了空档期,在这个空档期内我没有思考关于课程内的问题,而是保持停止思考的状态或者去想课程之外的事情,从而出现打瞌睡或者走思等问题,进而对课程失去了兴趣,导致越来越不想学。种种迹象来看,我上课时大脑空白的根本原因是不会提问。
那么根据分析出来的原因,我形成的对应原则如下:
1.在老师语速较慢且学习内容难度不大时,如果察觉到自己即将进入大脑空档期,要立马投入到“自我先行学习过程”中,即按自己的节奏相对于老师先行去学习这一块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概念,对自己提问这个概念具体是什么、概念其中的限定词是什么意思、这个概念不应该和什么混淆(关于定义的提问)。如果学完此块知识后,老师还未结束对这一块的讲解,那就听一听老师讲解的内容和自己理解的有什么差别,做好标注,看看自己在应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怎么用更有效、怎么用是错误的(关于应用的提问)。
2.基于上述情景,如果老师讲的与自己理解的并无太大偏差,那么就要进行再提问环节,问问自己在这块知识的自我学习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疑问,有没有理解不透彻的地方,标注下来,课后向老师请教。
(3)我是怎样检验上述原则的?(作答要求:展示自己检验原则的具体过程,要求有时间、地点和具体的原则,说清楚自己之前的做法和优化后的做法,并说清楚原则检验结果等)
时间:3.30下午1:30到3:10
地点:笃学B407
上课时发现老师讲解的知识(角动量、两体问题)是课本上本就有的,我觉得讲的有一些慢,所以就以自己的节奏学习这一块的知识(原则1:自我先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做好重点知识的圈画,了解什么叫角动量、角动量的限定情况“描述转动问题时”中的“转动”是指位矢相对于参考点方向不断变化(原则1.1:关于定义进行提问)。在自己看完之后,抬头听见老师重点强调了平动情况,6.1.8和6.1.9两式跟我理解的不太一样,我做好了标注准备课后请教老师(原则2)。之后我就明白了当应用角动量公式时,平动情况是特殊的转动情况,角动量为0;如果想应用的更熟练有效,就应该找对参考系和运动对象(原则1.2:关于应用进行提问)。
这一节课下来学习效率果然提升了,大脑空档期大大减短,但是我还发现老师有时候会在某一处地方卡壳,这个时间老师并没有向我灌输任何知识,这一段时间也是大脑的空档期,同样需要对自己提问:老师为什么卡壳?我会不会也在这个地方卡壳?如果我卡壳了应该如何解决?(原则补充3:关于以人为镜的提问)。
(4)如果原则有效,我还想怎样用上它?如果原则无效,我该做出怎样修订?(作答要求:如果原则有效,要说出下次原则应用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如果原则无效,说出修订后的原则及检验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原则有效:
时间:4.12
地点:笃学A604(光学课程)
方法:套用力学课上学习的原则,检验自己归纳的这种学习原则是否具有普适性,是否可以推广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当中。
本文是[大学生学习思维与元认知]课程作业,作业类型是“原则形成报告”,指导教师为张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