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莲花楼》期间,把原著看完了。
与原著相比,电视剧改了不少,甚至有些可以说除了名字,与书里毫无关联。
例如剧中比反派还让人不喜的四顾门。
原著四顾门:始终真心拥护李相夷
除去普通弟子,剧中四顾门里有名有姓有重要戏份的人包括“佛彼白石”、单孤刀、肖紫矜、乔婉娩、“四虎银枪”中的两位(刘如京与何璋)以及葛潘。抛去与李相夷并无牵扯的葛潘、反派单孤刀,只有石水、乔婉娩和刘如京是真心拥护李相夷,云彼丘犯下大错后赎罪,其余人都有小心思。
与书里的他们相比,天差地别。
原著里,纪汉佛在李相夷失踪后自废右手,他对云彼丘的痛恨,丝毫不在石水之下。
初见李莲花,云彼丘力证李莲花即为李相夷时提到了“碧茶之毒”,纪汉佛听此,是:“砰”的一掌拍在桌上,森然道:“云彼丘,不必再说,以免我忍耐不住,一掌杀了你!”并怒喝“不要叫我大哥”;书上形容他说话时的样子,“须发怒张”。
还有首次谈起李莲花、说莲花楼上的雕刻与昔年笛飞声寝宫前佛堂上的雕花相似,纪汉佛的反应是:“如果莲花楼真是金鸳盟之物,那么李莲花必定和笛飞声有关。他和门主双双失踪,他若未死,门主也应无恙才是。”自己抽不开身,便托人去试探。
——明明李莲花未必真与金鸳盟有关。
云彼丘自囚房中(是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几乎足不出户,绝不像剧中还会去大堂检验新考生)。而他的房间,是:一张木床,床上长年累月只有一袭内无棉絮的薄被,床板上无垫褥,连枕头都没有,屋里“到处裂缝,寒风四通八达”,甚至因他一心求死,并不打扫房间,四处都是灰尘。
云彼丘就在这屋里生生把自己折磨出了寒症,说一句话便要咳上好几声。
白江鹑,一边劝纪汉佛“拿自己过不去有什么好处”,一边在自己屋里摆东海海岛地形、派人去找。当年得知云彼丘下毒,也是这位“佛彼白石”中心肠最软的白院主,对着前者一剑穿胸。
“四虎银枪”,书里仍在人世者,除刘、何外还有一位王忠。这三人在四顾门解散后各有去处,十年间也没怎么聚过。然而,只因十年后王忠与何璋听到江湖传言,“据说四顾门门主李相夷与金鸳盟盟主笛飞声虽然在决战中失踪,却都并没有死”——传言、据说,总归是没什么根据的虚无缥缈之词——这三人便激动地约定重聚,以商讨寻觅门主。
这些人都是真心希望李相夷活着,有一丝希望也不肯放过,十年间如此,十年后亦然(书里单孤刀是正派且早已死去,不提,肖紫矜比较特殊,也不提)。
就连书里与李相夷并无关系的百川院弟子葛潘,都把没能亲眼一见李相夷视为平生最遗憾之事(而且原著里葛潘是奉命去一品坟调查的有为少侠,却途中被人暗害还被冒名顶替)。
他们心中,也是当真将李相夷敬若神明。
原著里,“佛彼白石”、“四虎银枪”先后在不同场合见到李莲花,反应很相似:先是脸色大变,不是震惊得几乎说不出话、便是脱口而出“门主”(只云彼丘不同,第一反应是请罪并自尽);
继而紧紧盯着李莲花、细细辨别他的外貌特征(连“鼻子略矮”这种极其细微的差别也不放过),心中疑窦丛生;
直到李莲花凭借与李相夷悬殊的言谈举止、气质风度打消他们的疑虑:
李相夷绝世风采、冷酷俊美、冷峻高傲……,怎么可能变成李莲花这种唯唯诺诺、只惦记吃饭、庸庸碌碌……的模样?李莲花是门主?“绝无可能!”
天神落入凡尘不是不可以,但不能落成这样;借用书里的话,谁能从心底接受一个天神,落魄成泥里土豆呢?简直是稍微往后一个方向想想,都是对李相夷的亵渎。
然而要他们相信李莲花就是门主同样很简单:只要李莲花随意流露出一点李相夷的痕迹——无论剑招还是气度,然后不必他开口说一句“我是李相夷”或者再摆出证据一二三,他们、以及其他所有四顾门中人便会心悦诚服地上前拜见门主。
丑化四顾门实属败笔
可惜的是,忠心赤诚、一腔热血,甚至敢说一句“四顾门内无小人”的四顾门仅存在于书里。
虽说把书改成剧肯定会有改编,可是把四顾门改成那样,有必要吗?
首先,这只会让剧里剧外的人质疑李相夷的智慧和魅力。
建立一个门派并把它发扬光大,可不是靠门主武功天下第一就行的:何处选址、如何建造、招收门人弟子的标准是什么,招人进来后如何用人、门规怎么定、什么样的奖惩制度才能有效激励大家……要操心的太多了。李相夷领导下的四顾门能成为声名赫赫、正道魁首的大派,不是只靠门主武功第一、门人数量第一就能做到的。
现代公司招聘实习生都要各种面试笔试,实习期既要考察工作又要观察人品。这种想法又非现代人独有。况且李相夷成立四顾门是为了维护公义、为了更好的武林,种种标准只会更高。高傲如李相夷,不是什么人都会招进来的。
再者,俗话说“武无第二”,如“佛彼白石”、肖紫矜、“四虎银枪”等,便是没有李相夷也能闯出名号甚至开宗立派,他们的内心必然也是极高傲的。“天下第一”的名头固然能一时吸引他们、令他们投身四顾门,却不能令他们留下乃至心甘情愿地俯首听命。
换言之,能留住这么一群人并让他们甘心臣服,李相夷必然很会识人、用人,既智冠群雄也极富人格魅力,他的优点足以抵消他的缺点。
其次,流于“名门正派多伪君子,还不如邪魔外道有情有义”的俗套。
哪部剧第一个这么编不知道,但是一部两部这么写,是新颖,有事没事就搬这个套路,是俗。
而且,剧里没风骨的名门正派,还少吗?
四顾门复兴大会,面对表面恭贺实则来示威的万圣道,在场的那些所谓高僧、大侠、女侠,一个个忙不迭地向万圣道示好、只惦记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就像剧里方多病说的,“借着铲除金鸳盟的由头,任由各大门派行联合扩张之势,为了门派的利益左右逢迎”。
已经足够让人失望了。怎么就不能留下一方净土呢?真指望金鸳盟匡扶正义吗?
尤其是“污蔑李相夷”这个情节,居然是肖紫矜策划、何璋补充,石水等人不忿却拿不出有力的说辞,简直让人怀疑他们的智商。
四顾门是李相夷一手创建,在他手上发展壮大、声名赫赫,复兴大会来了这么多人,何尝不是冲着李相夷的名声?若要重建四顾门,那么最需要维护李相夷声誉、维护他神坛地位的,就是四顾门中人;不然,创立者是小人,他们这些曾在其麾下效力、又多年顶着四顾门旧人旗号的门人算什么?又何必重建四顾门?直接另建个“三顾门”、“五顾门”好了。
要展现“大战后李相夷不愿回四顾门”这条线,可以照搬书上、李相夷愤恨之下以为兄弟故交皆叛自己;也可以类似剧中李相夷在门外听到弟子抱怨——只是眼见伤亡惨重、悲愤之下口不择言的抱怨(不管怎么说决策是李相夷做的),以李相夷当时归来见到一路惨状后自责至极也脆弱至极的心理状态,几句怨言足以让他心灰意冷。
有不满、怨言,一时发泄很正常,不见得就是二心。
而且四顾门遵循原著形象,也不耽误剧情推进:李相夷失踪后四顾门解散——有大本事的人那么多,除了李相夷,谁能让他们折服、甘心听命呢?复兴四顾门——只要有充分的理由,他们便可以重新聚在一起;甚至污蔑李相夷——都安排反方万圣道、还把单孤刀改成反派了,多背一个锅也无妨。
把四顾门改成剧中那样,实在是毫无必要的败笔。
(本文为“青苹侃书影”原创,严禁洗稿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