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要面对的第四种现实是管理者身处组织的“内部”,常常看不到组织的“外部”。(特别提醒:前面第三个现实是组织之中,又指“部门”之外,这里谈的是组织的内外部)。第四种现实可能是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盲区”,因多数企业还没完全走出舒适区,还没因未看到组织的外部而即刻面临企业的生死存亡。那么,看到组织的外部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受限于“内部思维”。我们知道管理者常常疲于应付内部的各种事务,视野很难从能从组织内部跳脱出来,德先生原著中谈到“他认识的外部世界就像是戴着一副变形的有色眼睛,不能直 接感知外部事物的变迁,只能通过资料、报告了解外部世界。而报告的内容都是事先经过了组织的过滤,换言之,他看到的外部世界是经过主观加工的、高度抽象的外部世界,已经将组织的假设、标准、经验,强加给外部的客观现实”。因为被蒙蔽,没有“外部思维”,看到的外部现实根本就不真实,颜色不对、形状不对、结构也不对。这样将误导企业采取正确的行动,这将是多么严重的事情
其次,一切成果都存在于组织之外,内部只有努力、辛苦和成本。这句话应印在脑子里,像船夫心目中的航标灯一样,否则,就很容易陷入习惯思维和内部思维。组织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创造顾客,为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完成他/她的任务)。这个现实,不是能从组织内部有效控制的
那么,怎么才能产生外部成果呢?怎么做才可以把外部成果放大呢?未来不可预测,但未来可以创造。原著中德先生强调“对于外部情况,真正重要的不是趋势,而是趋势的转变。趋势的转变才是决定一个机构及其努力的成败关键。”借用苏东坡先生的“春江水暖鸭先知”,答案在一线,尊重顾客,充分发挥一线知识工作者和管理者的智慧。像原著中沙利度胺故事里的年轻医生Kelsey,因为她的感知、专业、自发和以结果为导向,在美国一代人里避免了“海豚婴儿”的悲剧,由此而获得肯尼迪总统授予的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知识权威等同于职位权威,有时作用更大
至此,我们已了解了管理者在组织需面临的四个现实,俗话道“办法总比问题多”。今年是狗年,今儿看到一则有趣的画面和信息,笑笑后悬挂起假设和问题,找到真因、找到正确的观点、找到办法,撸起袖子+挽起裤脚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