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不对,一切白费
第2章
人际关系中水滴未必石穿,
“自我感动”只会把他人越推越远。
❤️推己及人式假努力
我为他付出了这么多,他怎么就是看不见呢?
✍️现象剖析:好的爱“爱他如他所是”,你的爱“全凭主观想象”。
想当然的认为:自己需要的对方肯定也需要,于是推己及人的给予了对方并不需要的东西。
→错位的爱,总是令关系布满伤痕。在很多人际关系中感到不满、委屈,不理解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对方为什么就不感激、不满足,甚至恩将仇报。
→我们要频繁的使用这些爱的语言向我们所爱的人表达爱意,这样对方才能够知道我们在爱他,但重要的是你要知道每个人对于爱意表达的偏好是不同的,有的人能从礼物中获得最大的满足感,有的人非常需要对方高度的注意力。
你放下自己的需要,真实的看见对方,你才有可能去爱他。
→每个正常人都懂得回报别人的爱,可是没有人愿意为“你自己过不好生活,还要把责任归咎于我”这件事买单,更没有人愿意活在你制造的内疚感和情感勒索中。
✍️可以这样改变
看到真实的对方是谁?
①走出“自我感动”陷阱,5种方法把爱真正给出去。
首先要让对方体会到被爱,而不是感受到内疚、恐惧和愤怒。(把爱给出去,而不是用自我牺牲,自我折磨,自我感动来表达爱)
爱的五种语言:
礼物-学会送礼物、
关注-学会给予对方高品质的关注(关掉手机,和朋友畅谈,与家人互动)、
支持的话语-学会在沟通里给予对方支持(而不是不停的提建议说教给对方制造焦虑)、
身体的接触-提醒自己经常抚摸(自己的爱人、孩子、宠物)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
服务-为对方提供周到的服务(做一顿丰盛的晚饭,难过的时候倾听)
②摸清对方爱的偏好,让你的爱“有的放矢”。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问:询问需要一些技巧,比如说“你能和我说说生命中哪些时刻让你感觉到自己被爱着吗?”
还可以观察:如果一个人总是去陪伴那些处于痛苦中的人,那么大概率说明他需要的是语言上的支持或者高度的注意力投入。
③关系破冰秘籍:与陌生人聊天更要“见人下菜碟”
总而言之,陌生人也好,亲人也罢,建立关系的前提永远是:你看到了真实的对方是谁,而不是眼睛一闭说“管你是谁,我只要自己爽就行了”。
推荐阅读:《爱的5种语言》
❤️情感离线式假努力
立足于“我都是为你好”的沟通,为什么带来的永远是战争?
✍️现象剖析:沟通不谈感受与需要,全靠判断与说教。
一个人之所以要表达要沟通,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难受,可是我们从不这样说,我们只说我是为了你好。
做人还是要对自己和他人坦诚一点。
在沟通中总是“情感离线”,不谈自己的感受与需要,而是谈“我是为你好”〝讲道理”“做判断”并非我们故意虚伪不真诚,故意要让对方白白领我们“为了你好”的人情,而是我们的自我保护。
要用讲道理、做判断的方式来武装自己。这样才能虚张声势,显得我很强大。
✍️可以这样改变
让沟通充满爱与谦卑的5个步骤:为了让别人听懂我们到底在说什么,使沟通既有效又充满爱意,必须克服恐惧与羞耻感,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表达出来。
①情绪宣泄阶段,提醒自己表达感受(不做判断,不讲道理)→继续问自己,所谓难受是一种什么感受?让我难受的事情是什么?→开口说话,表达感受。
②需求表达阶段
情绪充分表达之后,暂停一下问自己。对方现在已经明白了我的感受,我希望他如何做来让我好受一点→继续开口说话,充分表达自己的需要。
🧡我和你沟通,是因为我有一个需求需要被你满足,有一种情绪需要被你倾听,我带着最谦卑的心向你祈求,同时这也意味着我能够对你怀有最善意的揣测。认定你不会为此羞辱我,拒绝我。我爱你,所以我允许你保留自己的界限。但是我也爱自己,我会勇敢的告诉你,我的需要与感受。
推荐阅读:《非暴力沟通》
❤️过度关心式假努力
不知好歹我这么关心他,为什么他却怪我不理解。
✍️现象剖析:你的处处关心,对方的严防死守
✍️表现形式:我们以为自己是在努力给别人“爱”,而对方接收到的只有“焦虑”
过度探寻制造焦虑
过度投射制造无力感
过度提问钓鱼执法
过度建议满足自恋
过度提醒侵犯边界
✍️解决方案
学会闭嘴,别用“关心”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①简单的倾听:只说“哦”,“嗯哼”“这样呀”
②主动表达对他人的兴趣:“能再和我说说吗”“这个时候你会有什么感受”“你的想法是什么呢”
③表示理解,将心比心说出他的情绪。“和他分手,你一定很难过吧”“面试没通过,你一定很懊恼吧”
推荐阅读《亲密关系》
❤️10·削足适履式假努力
我不断牺牲自己,
让别人满意,却越讨好越缺爱
✍️现象剖析:无底线满足别人的期待,却没有获得想要的爱
很简单,你想让别人觉得你是好人,从而喜欢你(意味着你可以在充满爱的关系里不断体验被爱的美好感觉。可是通过讨好你获得这些东西吗,没)
为了获得爱与认可,你以自我牺牲的方式努力对别人好,换来的却往往是“不被爱”的体验。你发现别人已经习惯了你的迁就与忍让。习惯了不考虑你的感受与需要,习惯了把你的压抑与付出当做理所当然。
不是别人得寸进尺恩将仇报,而是以自我牺牲为手段的付出,必然会造成不被爱的结果。
→首先,因为自我牺牲,你实际的付出与对方感受到你的付出是很不一致的。人和人的交往当然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可是对方根本就不知道你为了她好,自我牺牲了多少,自然也就不会回报你,而这势必会造成你内心的不平衡,让你感受到不到爱的感觉。
→其次,当你牺牲了自己的需要与感受去迎合他人的时候,你身边的人将永远无法学会如何去爱你。
每个人都有爱的能力,可是没有人天生就会爱你,被爱绝不会建立在不断退让和牺牲的基础。上,而是需要你充分表达自己的需要与感受,需要你勇敢的去教导别人如何爱你。
→最后当你为了讨好别人牺牲掉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时,其实是用一个“假我”与他人打交道。你会感觉被爱的自己是一个“冒充者”,别人爱的根本不是你,而是你展现给对方的“美丽假面”。
✍️可以这样改变
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是对他人的“人道主义”
为了走出不断牺牲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去讨好别人,却越讨好越感觉不被爱的困境,以下几个“人际交往人道公约”
①我不随便牺牲自己,给别人增加不必要的人际成本。(我不忽略自己的想法,一味迎合别人对我的期待,因为我怎么生活总归是我的事,我不该让别人为我的生活承担责任)
②我有义务教会别人如何爱我。(生气的时候-告诉别人你伤害了我,让对方知道下次不要如此对我。别人的决定不合我心意的时候,我会告诉别人,“我并不喜欢这样,为了你的开心,我这次愿意迁就你,可是我的确不喜欢”。感到满足的时候……)
③用“真我”获得“真爱”是我的责任
推荐阅读《不去讨好任何人》
❤️想太多式假努力
特别在意“别人会怎么看我”,
为什么还是把关系搞得一团糟呢?
✍️现象剖析:别人会怎么看我,别人真没空看你
不断揣测他人想法的行为模式,令人身心疲惫,就好像有一双永不闭合的眼睛,时刻悬在头顶严厉的监督着我们。可是我们却执着于此不知疲倦。(最主要的原因,对于爱的渴望与满足自恋的需要)
✍️可以这样改变
成熟关系的前提是分化,
---对他人不揣测,对自己不隐瞒
①建立“我没有那么重要”的信念
②不去揣测别人怎么想,而是真正的去问。别人怎么想不是靠猜的,而是靠问的。
③开始觉察“我怎么想”(别人没空想你,但是你必须留时间思考自己,我怎么了?为什么我会要求自己是完美的,为什么?会认为自己的需要是不被允许的,还有多少来自童年时与父母的互动。父母的价值观真的代表所有人的价值观吗?)
推荐阅读《爱的艺术》
❤️过度索取式假努力
试了一个又一个,
怎么还没找到那个爱我的人呢?
✍️现象剖析:错将“被爱“当作“爱”
如果人人都等着被爱,期待别人更主动付出更多一些,让。所有人都将得不到“好的朋友”,拥有不了“爱的关系”。(很多时候我们错误的将被爱的问题当做了爱的问题,结果陷入了过度索取式假努力)
→你会觉得找不到合适的朋友和伴侣,是因为那个正确的对象还没出现。
大多数情况下找一个“还算过得去”的人去爱,而不是等一个无比优秀又充满爱的能力的人来爱我。这样我们在关系中体验到的快乐、联结与爱意将大大增加。
→总是期待被爱,还会导致我们进入一种婴儿状态,产生对于无条件的爱的不切实际的渴望。
在人际关系里想要获得的东西包括“爱”,还需要在关系里获得价值感,就是我的存在,对他人来说是有用的、至关重要的。
→过度在意别人是不是爱我,还会让我们把关系中的付出与回报变成一种交易,并让我们总是体验不到爱。
✍️你可以这样改变
拥有爱的能力,不是等爱来
将“对被爱的渴求”化为“去爱的行动”,因为这样做的时候,你会感觉到爱的悠长感到自己的内在,有无穷尽的爱可以使用并感到充盈。
①当你感觉不到被爱时,再主动去爱一次
②练习去爱陌生人
③提升爱的能力并耐心等待
像看一颗种子发芽一样,充满耐心的去看自己的爱发芽,便是赶上了人间好时节。
推荐阅读《爱的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