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总会有许多东西是我们难以逾越的,而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就是因为它具有一些后世难以超越的特点,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听《西游记》,老生常谈的故事被翻来覆去的演绎了太多次,但是却很难有像1986年的《西游记》这样能给我们留下如此深刻印象的剧目,最初的记忆已经被前前后后更改了许多,但是却永远都更改不了我们的这份情怀,一种对最初美好的向往和期许的情怀,在科技还没到如此发达和娴熟的地步时,我们所看到的能如此震撼人心的东西,怎会轻易地撼动它的地位,怎能轻易地改变在每个人心中的那份感情。
1986年的《西游记》是由杨洁导演的只有25集的电视连续剧,而这短短的25集却凝结了剧组工作人员和演员们17年的辛苦付出,因为在当时没有那么先进的技术,在特技上未能达到一种炫人耳目的效果,所以只能靠着演员的演技以及这些工作人员们奇特的想法去弥补这一缺陷,每一句台词、每一个画面乃至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要去反复地斟酌,付出的努力当然是和得到的回报成正比的,直到现在我们还深深地记得那位演孙悟空的六小龄童、演猪八戒的马德华、演沙僧的闫怀礼以及演唐僧的徐少华。
首先,想谈一下86版《西游记》的整体创作。这部剧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并不是因为它的年代久远,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本来在文学成就上就是难以比拟的,把它改编成影视作品也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选择。在1986年,我们国家的文化市场狭小的难以言喻,在许多的地区基本的温饱问题都得不到满足,但这时的杨洁导演却有如此先进的思想去创作这样的一部剧作,而且不是简单地去演绎出一部文学作品,而是用心、精心的去完成这一部作品,在当时设备紧缺、人才匮乏的情况下完成这部作品,可见是花费了多大的心血。虽然在后来也有许多导演将《西游记》进行翻拍,而到了这个时候的技术也娴熟了许多,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像杨洁导演以及当时的剧组人员一样,仔细的琢磨每个细节存在合理性以及怎样才能把人物和剧情刻画的更加的鲜明。
其次,除了这部剧的创作在整个国产剧的发展史上很难找到第二个与之能想媲美的剧组之外,86年《西游记》的演员也是煞费了不少的苦心。我们都知道六小龄童在这个年代可以被称得上是老一辈的艺术家了,跟他的父亲一样一辈子都在演猴子,被别人记起时也只有这一个角色,但是他却能把整个角色演得如此的出神,在后来任何一个演孙悟空这个角色的人中都没有人能够超越他,不像是现在的一些演员,一生演过许多的角色但是没有任何突出的贡献能让别人记住,所以这就是艺术家和演员的区别,演员可以去饰演任何的角色,不论是演得好与坏他都是一个演员,但是艺术家不同,就像章老师一样,他是一个为艺术奉献的人,他为了这个演好这个角色,每天都要对着太阳练自己的眼神,因为技术的原因到达到剧情需要的效果不得不在演员身上下功夫,就像我们所知道的在孙悟空被火烧的一场戏中,用的是真的火,并没有带任何的效果。在第一集中我们看到了孙悟空穿着捡来的衣服走到大街上,在被世人发现他是个“妖精”的时候,像极了一只在动物园中被人们围观的猴子,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躲在柱子旁边的,活灵活现的再现了一只猴子的动作神态。
除此之外,86年的《西游记》的片尾曲也是后人无法超越的一个境界。在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响起时,画面上是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和沙僧师徒四人在夕阳西下的画面中依次走过,大概意味的是不论是日出还是日落他们都要一直地走下去,在太阳即将落山之日也要“翻山涉水、两肩霜花”,随后伴着着音乐声我们可以看到的画面就是师徒四人走过江河湖海、大漠荒岭、茂密森林和古寺庙宇的一幕幕场景,走过了“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他们的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只要一步一脚印的走下去才能走向属于自己的国度。直到现在只要这个耳熟能详的音乐响起来我们就能想到曾经的这个《西游记》,这个最早进入我们视线中的师徒四人。
这一生能看到这样的剧目有多难能可贵,这样经典的东西所有人都不得不去敬佩,人生就是一场修行,1986年的《西游记》好像让我们这一生的修行中多了一份点缀。而在随后的被翻拍的任何一版《西游记》中即使特效运用的再精妙,即使服装再极致都难以给我们当初的那种感觉,从每个人物的演技到每个道具的使用再到每个细节的琢磨,不得不说代表着某个时代观众群体的一种情怀,所以直到现在我们在看到当初熟悉的画面和场景时难捱的心情都无法更改,而作为佼佼者之一的我连布鼓雷门都没有资格。虽然岁月再也回不去了,但是这一份情怀我们这一辈都不会更改,有些经典不必一定要去翻拍,不一定要去致敬才足够表达我们的感情,留在心中做个美好的纪念也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