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我在目标达成术的群里看到了两位伙伴热情地讨论着:“目标达成率有多少,你出问题在哪里,我出问题在哪里”等等。我很想叫停大家,但是看着火热的氛围,我默默打开微信公众号的后台,写下了这个标题:
目标,从来就不是用来达成的!
这句话很虐心的,对很多伙伴来说,可能刚刚有点动力了,找了半天找了个目标管理专家,要开始跟我学习了,却来了这么一句,让大家怎么想啊?
别着急,我们来分析看看,如果你的每个目标都能达成,那代表什么?
- 早晨想要去买杯豆浆,然后,实现了;
- 写个报告希望得到好评,然后,实现了;
- 看到一个妹子想要娶回家,然后,实现了;
- 觉得明天股市能涨8%,然后,实现了;
- 想要买下对方的公司,然后,实现了;
- 成为消费品行业的翘楚,然后,实现了;
- 想要什么有什么,然后,实现了。
你想,什么都能实现,只能说明一个事实:你不是人啊!你可以预测未来,可以看到下一刻发生的一切,并且,你不仅仅可以预测未来,有人预测了也做不到,可是你都能做到。人类不可能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啊,只有造物主才有这个技能啊,你不是人,你不是人,你不是人,你是神啊!
如果,你和我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人,目标又不是用来实现的,那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我想帮你分三个层次来理解目标的作用。来一起拉高视野维度去体验吧~
2
我们先看最浅的层次,也就是最符合普通认知的层次:目标,就是要不断去追求、去达成的!目标最表层的意义就在于王健林说的那句话:要先定一个小目标,然后去实现。比如说:
- 我想吃点好的;
- 我想把这本书看完;
- 我想考个驾照;
- 我想从北京去广州;
- 王健林说自己先要搞一个亿。
我们来看,这些目标都有这样的特点:你完全具备达成目标的经验、能力、资源和方案,比如说看书,读的书虽然是新的, 但是读书的方法可能早已经掌握了,比如说考驾照,虽然自己很紧张、体验是全新的,可是驾照考试本身已经是极为成熟的套路,只要沿着走下去,目标真的就能实现。
上面罗列的最后一条,我搞个怪,把“我”换成“王健林”,对于“我”来说,如何实现一个亿,我过往并没有经历、也没有这样的能力、也想不出一个方案来,所以,那个目标就不是用来实现的,而是用来大众娱乐的(看看当时疯传的图就知道了)。可是,对于王健林老板来说,他在接受采访的同时,目标就实现了。
所以,目标确实是用来达成的,只不过,这类目标的达成路径是明确的、达成的可能是极高的。从成长曲线的角度来看:
从大视野、长周期来看,这类目标基本是在平台期过程中的目标。也就是说,这种目标确实对自己有帮助,但是,这个帮助是很小的,极高概率情况下无法带来大的提升,想想看是不是这样呢~
3
目标第二个层次的意义,从实现变成了指导,换句话说:目标是用来指导你的发展方向的。
这个层级的目标说大可以很大,例如:我要成为一个像德鲁克那样的大师,说小也可以很小,例如:明年我们的战略要调整为创建用户生态系统。无论是大还是小,这些目标都充满着展望性。
第二个层次的意义对于一些年轻的伙伴来说,就不见得适用了。成长这件事总的来说有两种驱动:
- 问题导向:我现在有问题,我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就成长了
- 期待导向:我有一个期待,我要达成期待,达成期待就成长了
如果你的思考和行为模式都受问题导向来驱动的话,通常,这出现在经验尚缺、成长初期的伙伴身上,那你很难理解目标的指导作。能往过去看多久,能就向未来望多远,那些经常回顾自己过往的人,就会有意无意地根据过去几年的经验来预判未来的走势,这个时候,他们考虑的问题就变成了:我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就是期待导向了。
看,这不就是常说的富人思维、以终为始嘛?富人考虑问题的方式是Be-Do-Have,穷人考虑的是Do-Have-Be,或者是Have-Do-Be。从目标的设定上就能看出端倪,富人考虑问题的方式是长远的价值,然后通过“终”来倒推现在的“始”啊。
你觉得富人们的目标都能实现么?那不见得,所以,这类目标就不是用来实现的,虽然,实现了确实很开心、很满意。如果第一种目标被称为可达成目标,那么这种目标就是指导&激励型目标。
- 它可以指导自己的发展方向,这个方向上不见得每件事都能实现,但是,方向明确的人,力量就会充足。
- 它可以给自己以激励,未知的路上有很多不确定性,当遇到挫折和打击的时候,只有目标才会给自己最大的力量让自己走下去。
来看看成长曲线图,就知道这种目标是否达成并没有那么重要:
假设你正在蓝色小人的地方,根据过往的经历,我们会设定一个未来可能的目标,也就是蓝点指导性目标位置。如果说曲线按照自己的规划走过去(虚线),那这个指导性目标也可以实现,是皆大欢喜。而如果还没有走到,就遇到了第一个跃迁,去往了下一个级别的发展。在原来确定的目标达成截止时间点上,你会发现自己要远比自己规划的好太多,而那个时候,原来的目标是否达成,还有那么重要么?
这就是所谓的非连续性跃迁的力量,世界发展的本质就是由一次次跃迁实现的(具体解释见《黑天鹅》),如果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彻底理解目标的指导性,也会从“没有达成目标,自己就有挫败过”这种小情绪中跳出来,把能量集中在成长上了。
4
说到非连续性,可能很多伙伴不见得理解,我把这张图贴上来大家看看: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解释过我的世界观,那个世界观是站在上帝视角上看一个投射的世界。真实的世界(投射)是非连续性,我们生活的每一天(投影)却是连续的。
这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一个普通人忽然就变得彻底不同了,在第三部分的示意图中,我们知道,他可能经历了复利效应爆发后的跃迁;而上图中我们可能更容易理解:他在真实世界中跨越了这一次的连续性,迈过一个非连续的GAP,进入到了下一个连续性中。
多么精美的解释~
回到目标上,我们来看看目标的最高级的意义,这也是我对目标的顶级认知:目标,是用来修正假设的工具。
站在我的世界观角度来看,我们在投影世界里,是无法还原到真实世界的,只有想尽办法来逼近真实世界的样子。这个地球上有很多人在逼近过程中做得非常卓越,比如说:查理芒格,他基本上可以用很多通用规律来判断真实世界(后验),并能够指导和适当地预测未来(先验)。还有很多科学家,比如说通过引力公式推导出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通过想象找到星际穿越的方法……
他们都是通过给出假设,然后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假设,让假设成为成功的更高概率要因,于是,这个假设变成了理论、变成了信念、变成了行事方针。
从这个角度来看,目标最重要的价值并不是达成,也不是成为什么样的人(投射世界的最优解),而是作为一种工具,通过目标的达成情况来不断调整自己的前提假设,让自己的假设更逼近于真实世界、更能够指导未来的发展。
如果目标仅仅是个工具,那是否达成目标根本不会带来情绪的波动啊,目标达成了,那就持续使用这个假设,目标如果没有达成,那就要调整假设。从这里看,目标达成率这种指标有什么意义呢?还需要讨论来讨论区的呢?因为,那根本就不是最关键的事情!就好像你去看一个大师画展,你大声地评论着:这个灯光投影好好看,这个边框材质好高级啊……
回顾一下,看似我在对“目标达成率是否重要”的讨论进行观点主张,但其实我在拉开目标的视野维度,帮助更多伙伴从实现到指导、从指导到验证拉升。你在学习目标管理时,不要仅仅关注术、器,而是站到更高角度上、更广视野范围中、更丰富思考维度里去重新看待目标。
当你的认知变化之后,再重新投入学习中就会把握真正重点,然后聚焦发力,让自己更加高效地成长。
希望,本文可以成为你学习目标管理路上的一个拐杖,让你走得更好。也希望你能告诉我,从这篇文章中,你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