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一山人-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
致 虚 极 , 守 静 笃。
万 物 并 作 , 吾 以 观 复。
夫 物 芸 芸 , 各 复 归 其 根 。
归 根 曰 静 , 静 曰 复 命 。
复 命 曰 常 , 知 常 曰 明 。
不 知 常 , 妄 作 凶 。
知 常 容 , 容 乃 公 ,
公 乃 全 , 全 乃 天 ,
天 乃 道 , 道 乃 久 , 没 身 不 殆 。
注:本章从修养法门到天下大公。
解读
致 虚 极 , 守 静 笃、万 物 并 作 , 吾 以 观 复
“致 虚 极 , 守 静 笃、万 物 并 作 , 吾 以 观 复”:道本身虚无以致极限,却依然保持在静止当中没有变化,始终如一。
“虚极”者,是混元无极大道之体,是天地万物之极。用何以致于至虚,必要“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万物在道中,共同变化着,相互影响着,老子从这一静一动,一易一繁当中观察思考着道的本质。进入虚无达到极至,恪守纯静达到深层。 万物都在运作,我观察它们的本原。事物虽然众多,都要归附它们的本原。这种归附就叫做静,静也叫做复归它们的命。三者既无,唯见于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如此这般可悟大道的虚无之体。所谓“致虚极”者,即是此意。
当我们把所观察的事物不断的放大,就会到达虚的极点;当我们把时间停滞在极短的一瞬间,就能观察事物静态的极点。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观察事物的初始、本质、形状、变化规律等等一系列性质特点。
所以运用到事业上,天天东奔西走是不行的,天天困坐愁城也是不行的,要能够静下来培养自己的元神,元神产生气魄,气魄发动产生生机。就是处在静中,发起动,这样才能生生不息,才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 天天刷屏玩手机,各种应酬,元神耗散!不如静下来,再静下来,静到极致,元神鼓舞,一出手便胜券在握!
夫 物 芸 芸 , 各 复 归 其 根 、归 根 曰 静 , 静 曰 复 命、复 命 曰 常 , 知 常 曰 明
“夫 物 芸 芸 , 各 复 归 其 根 。归 根 曰 静 , 静 曰 复 命 ”:宇宙万物虽然复杂万端,但终会复归于寂静虚无的本初。现以人的性情尝试论之:人的本性,为各种情态的命根,如性一动,就有喜、怒、哀、乐等情况出现,忧虑、感叹、恐怖、畏惧之发生,浮躁、放纵、狂妄之显露,但终不会永久如此。此情一静,仍复归于寂静圆明的本然性体。又如草木逢春夏,千姿百态,峥嵘参并。
草木长的再茂盛,到头来,还是要归于尘土。这一切是由一个真体,所演变出来的各种幻象,不久又会归于虚无。因此,生长只是一个迈向死亡的过程;盛满只是步向衰败的一个阶段。心性随环境的变化而动,实境可以变为虚境,虚境可以变为实境,我化蝴蝶,蝴蝶化我。草木都能变化,人为万物之灵长,理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自己。
明朝高道赵宜真在《原阳子法语》中说、“方寸心田了了时,随方应化总无为。迷人但见行千里,两脚何曾半步移。”想要成就,须学会把握时机;成就追求的梦境,要能驾驭自己的心神。
时临秋冬,自然枝枯叶落,归根复命,仍返于静根。再以万物而论之:天地间的有形事物,飞潜动植,有情无情,错综复杂,形态各异,均由“虚极”而出,“静笃”而入。由此足证”虚极”、“静笃”的自然体性,是宇宙万物的命根,它是永恒的。
复命是恒常不变的,知道这个才可以叫做明。不知道这个,肆意妄为就会凶。知道恒常就要包容万物,有这样的心才能更客观的看待事物,也就成为事物的领首,这是顺乎天命的,顺乎大道的,这样才能长久,身躯消亡了也不会死去。
不 知 常 , 妄 作 凶 、知 常 容 , 容 乃 公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不知常,妄作凶”中的“妄”指轻举妄动、毫无约束、胆大妄为;“凶”指凶暴残忍、作恶、行凶。过度消耗生命,必定会过早危及生命;森林的过度砍伐,必定导致泥土流失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动物的过度猎杀,必定会导致物种的濒临灭绝。这些都是不懂生命规律的行为。
“不知常,妄作凶”译为如果不懂生命规律,则一定会胡作非为、作恶多端。
“知常容”译为只有懂得生命规律,才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并对世间万物释放出更大的包容心。
“容乃公”译为只要有包容心,才能公正无私或一视同仁地对待世间万物。
“公乃王”中的“公”与“容乃公”中的“公”内涵是一样的,但在表达上可以有所不同,可以理解为包容心、公正无私、一视同仁是公认的价值或普世价值;“王”指王道,何谓王道?指天经地义之道、或是被社会普遍公认之道,具有普世价值;老子认为“三皇五帝”那个时代社会风气非常古朴,圣人具有公正无私的大爱精神,君王能够行不言之教、以身作则,能够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因此,老子认为那个时代就是一个王道社会。
“公乃王”译为包容心、公正无私、一视同仁等这些普世价值就是王道。
“王乃天”中的“天”在老子那个时代指的就是我们头上的这个天,不是后来“天子”中的天,更不是西方社会那个代表神权的那个天,此处可理解为天道。何谓天道?正如第五章节所指出的,天地行无为而造万物,阳光、雨露普施大地,滋养生命而又不会偏爱任一生命,能够一视同仁对待世间万物,同时施恩不图报。王道是人间之道,是君王、圣人之道;天道是自然之道。因此,王道是效法天道的产物。
“王乃天”:译为王道是合符天道的。
“天乃道”:译为天道就是自然之道。
“道乃久”:译为自然之道是永恒的、普遍的。
“没身不殆”中的“没身”可以理解为人死亡:“殆”指危险,或殆尽。正如第七章节所述的,因为圣人的大公无私、先人后己,将受到老百姓的爱戴,其名声被千秋万代地传颂,这说的就是没身不殆的意思。
天 乃 道 , 道 乃 久 , 没 身 不 殆
“天 乃 道 , 道 乃 久 , 没 身 不 殆 ”: 真常之道,虚无自然,清静无为,是天地之根,万化之宗,无吉凶,无危险,不生不灭,永恒存在,是谓“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没身不殆”中的“没身”可以理解为人死亡。“殆”指危险,或殆尽。正如第七章节所述的,因为圣人的大公无私、先人后己,将受到老百姓的爱戴,其名声被千秋万代地传颂,这说的就是没身不殆的意思。
“没身不殆”译为只要践行王道、遵守自然之道,即使人死了,那么其精神也不会泯灭(还可以理解为人死了,但道是永存的)。
后结
心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做到“观复”。宇宙从始点运行到每一个“我”的整体过程可以被看成是一条逻辑轨迹,可以称之为“根我”;而每一个“我”反溯至宇宙始点也可以被看作是一条逻辑轨迹,可以称之为“我根”。轨迹“我根”与轨迹“根我”若能够重合起来就可以说达到了“观复”的目标。如果人能在逻辑上完成“我根”的轨迹,又能够再在这个基础上完成“根我”的轨迹,就可以叫作“复命”。“命”指的是宇宙的“根我”的轨迹,也可以称之为“始终”的轨迹。宇宙的运行在逻辑上就只有“始终”(命)一种方向。然而,人的逻辑却可以在“始终”的轨迹上反反复复。如此反复不但能使人找到宇宙始点,还能最终认识到宇宙整体的性状。
心如虚空,海涵春育,做人就有境界了,人缘自然会好,不要小肚鸡肠,不要睚眦必报,而要“宰相肚里能撑船”,而要“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这样的人,就能做大事,成大事。人世间的善恶美丑、正邪成败都是存在的,存在必然有存在的道理,真正明道的人,心如虚空,对一切存在都能包容。虽然讲包容,但其中还是有必须坚守的原则,就是把握生命的根本,保持公平公正而合于天道,合于“可已长久,没身不殆”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个人、企业、国家,都必须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眼光,才能长久。而可持续发展的人道原则,一定与生命的保护、公平公正之社会契约的维护息息相关。这些道理,包含在老子本章的内涵里。见仁见智,各取所需。清代哲学家魏源就从这里看到了老子哲学里的公平、公正与民主的思想,而从政治哲学、政治革新方面发挥老子的思想。
宇宙整体可以用“道”字来统称,这个“道”字也可以用其它字来作“等量代换”,即有:常﹦容﹦公﹦王﹦天﹦道﹦久。
总结论段(原创)
虚静以动发、聚集以衍化。
众有始发、亦归于始。
静则生智、智则慧;
慧而明、明而道。
道以恒、恒常公。
本章为《道德经》解读之第十六章、请阅读第十七章...
道德经解读:玄一山人
百度:玄一山人更多著作...
微信:2640818711
作品受版权保护、转载注明处出!
--中华国学独立研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