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苏州吴县县衙的死囚大牢里,
一票死囚犯愁眉苦脸,惶惶不可终日。
唯有个干瘪老头,神情却泰然自若。
只见他手捏一张皱巴纸,口衔一杆残破笔,眯起一对浑浊眼,正盯着墨迹未干的字句嬉皮笑脸。
狱友们很奇怪,其中一位好事者,“噌”得夺过那张纸。
定睛一看,原来上面是首诗:
四四方方一间房,
有兵有马有君王。
亲生父子不同姓,
恩爱夫妻未共床。
“啥意思?”狱友们蒙圈了。
干瘪老头却不紧不慢,反问道:
“你们能从这四句话猜到一个东西吗?”
众人面面相觑,怎么也猜不出来。
干瘪老头笑笑,蹲下来用笔杆在地上写出两个大字——“戏台”。
显示大图
“你们看,这牢房和戏台有什么不同,都是房,四面都是墙,里面都是人。
要我说,四框里一个‘人’,不念‘囚’,而念‘戏’。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吗!”
众人听了,无不掩面痛哭。
而干瘪老头却哈哈大笑,笑得前仰后合......
这个在死囚牢里还幽了狱友默一把的人不是别人,
正是明清第一怪才——金圣叹!
2
说起金圣叹的出生地,藏龙卧虎的苏州城,历来不缺“风流才子”,
不要提什么爱奇装异服的张幼予和刘子威,只说那个举止放荡、风流不羁的唐伯虎,就足够让世人大跌眼镜了。
然而,他们碰到金圣叹,也只能俯首作揖,慨而叹之:
“天下多奇人,但无人比他高才;天下多才子,却无人比他独特!”
这个“天才式”的人物,与生俱来一副读书的慧根。
金圣叹小时候,就是家长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他五岁就能熟背唐诗宋词,八岁就开始篡改经典,
比如家喻户晓的《诗经》首篇《关雎[jū]》,原文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小圣叹却大笔一挥,改成:
关关雎鸠,在湖泥鳅。
左右游游,哧溜哧溜。
改诗也就罢了,他居然还在课堂上偷看当时公认的“淫书”——《西厢记》。
老师发现了,震怒!质问小圣叹。
可他却振振有词,答道:
“古往今来,男女相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关雎》尚且歌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何独独避讳一部《西厢记》呢?”
老师听了,哑口无言,一时竟找不出话来驳斥这个“怪小孩儿”。
3
明朝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十五岁的金圣叹去考“秀才”,
与他同行的还有一名叫俞绪嘉的老童生,
考了几十年,一直考不中,如今已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了。
俞绪嘉步履蹒跚,金圣叹陪着他踱步,
结果,当二人赶到考场时,却错过了入场时间。
本来这种考试,金圣叹没多少兴趣,只是家命难违,可俞老爷子受不了,
“咯儿”的一声就昏倒了,苏醒后就是嚎啕大哭。
金圣叹没辙,只好硬着头皮去求考官。
古代科举考场
考官见这一老一少,一个瘦骨嶙峋,一个弱不禁风,便动了恻隐之心,说道:
“这样吧,我出个对子,对上了你们就进去。对不上,我也爱莫能助。”
上联:
开关(指关口)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叠字连用,貌似简单,实则微妙。
金圣叹略加思考,立刻对出下联: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考官大惊,好工整的下联,这孩子真是高才,于是便放这一老一少进入考场。
可这一考不得了,金圣叹就在童试中拔得头筹。
4
翌年,金圣叹参加“乡试”。
如果把“童试”比作现在的中考,那么“乡试”就是高考。
但我只能遗憾地告诉你,“秀才”是这个才高八斗的精彩人物一生的最高学历,
而他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却屡屡“笔出惊人”、大出风头,令世人瞠目结舌。
考场之上,金圣叹打开考卷一看,题目是:
如此则心动否乎?
其他考生都紧锁眉头、苦思冥想,而他却不暇思索,
起笔,
疾书,
搞定,
交卷!
主考官刚拿起打火机,准备点根烟,
“交卷?”他差点没把烟从嘴里掉下来。
扯过卷子一看,傻了,只见苍白白的卷子上龙飞凤舞地写道:
“空山穷谷之中,黄金万两;
露白葭[jiā]苍(露水结霜)而外,有美一人,试问夫子动心否?
曰:动动动动动动动......”
简言之,无人看管的黄金和荒郊野外的美女放在面前,请问孟子老先生,动不动心?
孟子说: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
主考官一数,不多不少正好三十九个“动”字,I 服了 you,
“这个同学,过来,这他妈啥意思?”
原来,金圣叹写这三十九个“动”字是有来历的,
因为,孟子曾说:“吾四十而不动心。”
三十九个“动”字表示未到“四十”岁,所以对于黄金和美女,动心,而且非常之动心。
“大胆!居然调侃圣人!”
盛怒之下的主考官朱笔一圈,叱咤道:
“零蛋,滚!”
可是,过了一年,金圣叹又来了,主考官一看到他,就有点头疼。
这次的题目是:孟子将朝王。
开考后,主考官又拿起打火机,准备点根烟放松下,心想这家伙不会又搞事情吧?
“交卷!”
我的天那!主考官差点没把烟吃了,冲过去,夺过试卷一看,顿时呆若木鸡。
只见又是苍白白的试卷,不过这次字更少,四角只各写了一个“吁”字,
“说!什么意思?”
原来,四书之一的《孟子》里,“孟子”二字出现的频率实在太高,
仅《孟子·梁惠王》一章就出现多达四十次,故而“孟子”二字就不必作了。
至于“朝王”,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七七八八的王,
左右都是王,横竖没区别,还有什么可抒发的呢?
这样,“孟子将朝王”五字里就只剩下一个“将”字可做文章,
王将(将要)上朝,总有四个扛小旗的侍卫先出场,站在大堂四角,异口同声地喊“吁”,以造其势,壮其威。
所以就在试卷的四角各写一个“吁”字。
听了解释,这次主考官没发怒,只是用朱笔在试卷上慢慢地画了个圈,
“零蛋,你走吧!”
看着金圣叹渐渐远去的背影,主考官长叹一声,开始怀疑人生......
答卷怪诞,金圣叹从此声名远播,荒诞、滑稽,孺子不可教也。
其实,金圣叹并非不懂礼法,而是有意为之。
一方面,他天生一种叛逆的精神,终其一生未向传统和权威低头,
才华不能向制度妥协,考也要考出“真性情”。
另一方面,他曾将“洞房花烛夜”与“金榜题名时”视为人生至乐,
“洞房花烛夜”也许一生只能体验一次,而“金榜题名时”却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体验,
所以他多次戏谑严肃的科考,可能也是放不下这极乐快感吧!
可惜,不久后他的“肆意妄为”终不得礼教森严的社会所容忍,“秀才”的学历也被剥夺了。
不过,金圣叹可能已经爽够了,
他不急不恼,自己竟刻了一枚“六等秀才”印章,到处盖印。
5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八旗军挥师南下,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终于土崩瓦解。
抬头仰望天空,晴朗澄澈不变,但看天的人,心境却变了。
如果说金圣叹以前视科考为游戏,
而现在,面对改朝换代的大清王朝,是否继续科考就成了气节问题。
但金圣叹终究只是一介书生,力挽狂澜这样的事他没有勇气去做,也没有能力做到,
他能做的就是绝不为清王朝卖命,“闭关读书,绝意仕进”就是例证。
然而,这一决定却成就了一组旷世奇书!
说起《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杜甫诗集)、《水浒传》、还有《西厢记》这六部经典名著,
古往今来,无数人读过。
金圣叹也读了,但他却读出了水平,读出了情怀,读出了真谛,
心血来潮时竟开始删改评注,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金批六才子书”!
特别是他的“金批《水浒传》”,一经问世,便造成了轰动效应——
“一时学者,爱读圣叹书,几于家置一编......”
金批《水浒传》旧版
用现在的话来说:
当时那个年代,
“金批《水浒传》”就是当之无愧的年度畅销书,五年度畅销书,十年度畅销书。
关于书名,金圣叹赞扬《水浒传》最好。
因为,所谓“水浒”,就是离“王土之滨”相去甚远的地方,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所在,
抽象地讲就是:自由不受传统约束与阶级束缚的沃土。
金圣叹还说,《水浒传》是天下文章的最高水平,
即便《史记》和《三国演义》、《西游记》都无法与它争辉。
因为《水浒传》奇绝之处在于,一百零八人,写出一百零八样,每个人物就是一篇列传。
一百零八人中,金圣叹最推崇李逵,最痛恨宋江,他说:
“李逵忽然有假,宋江到底无真。”
大骂宋江貌似儒雅,实则是假道学。
金批《水浒传》旧版
《水浒传》批到最后,金圣叹怒了,
大笔一挥,把罗贯中续写的后三十回直接删了,只留施耐庵所著前七十回。
他认为后三十回是“狗尾续貂”,这段写招安,他最反对招安,他认为招安是危害国家法制。
大明王朝在后期正是在对起义军围剿和招安策略上的举棋不定,才导致了国家灭亡。
所以,金圣叹“腰斩”《水浒传》,以卢俊义的梦作为结尾,是为了表现天下太平的愿望,带着他独有的思想和性情。
怎么看,怎么写,褒也好,贬也罢,最难得是开辟了一个潮流,
金圣叹之前,没有人这么看书、读书、评书,
金圣叹之后,所有人都学他,尽管不乏嬉笑怒骂之作,却无人能及他挥洒自如,畅快淋漓。
时至今日,《水浒传》只有金圣叹授权是正版,其余全部为盗版。
拒绝盗版,读“才子书”,违者必究!
6
“金批系列”对于金圣叹来说,不是做学问,而是肆意性情的挥洒,意趣盎然的戏谑,了得禅意的快事。
然而,金圣叹的“快事”不只如此,尚有“快事”若干,名曰《不亦快哉三十三则》。
金圣叹字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而人生痛快之事无可定论。
如果此时你处在“蓝瘦香菇”的状态,读读金圣叹的三十三则快事,定当放颜一笑,
然后,不觉自惭形秽:
生逢乱世、怀才不遇、一生寂寥的金圣叹尚且如此,我们自己现在生活得这么好,还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呢?
现撷取几则,供你我与圣叹先生同乐:
1
十年不见的老友,突然来访,顾不得问他行程,赶紧冲到里屋,低声下气的请求夫人:
“你能不能给我们一斗酒喝呀?”
夫人欣然拔下金簪交给我,这支金簪够我们喝三天的了。真是快哉!
2
深夜和朋友痛饮到半醉,昏昏乎乎,
这时有个小孩送来一堆炮仗,大家一起出去点炮仗,硫磺的香味扑鼻而来,浑身舒爽!
3
饭后无事,翻箱倒柜,见新旧借条不下数十张,那些签下字的人不是死了就是不知所踪,总之还不了了。
一把火将它们悉数烧尽,仰头看蓝天,萧然无云,天气真是好!
4
寒冬腊月,瑟瑟发抖,卧床不起。
忽闻众鸟齐鸣,伸手拉开窗帘,推开窗子,日光明媚,林木如洗,心情一下子大好!
5
一辈子想尽办法筹措钱物,无非为了个房子,而又一直不得房子住,本来已经安然认命。
忽然有一天得了闲钱,新房落成,刷墙扫地,友人来贺,感叹人生真好!
6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夜里自己手淫,早上醒来羞愧不已。
人做了错事,只要不肆意隐瞒,就可以忏悔。
于是坦荡将这事告诉众人,心里立刻没了负担,嘿嘿!
7
听子侄把书背得滚瓜烂熟,颇有我当年风范,好!
大夏天,自己拔刀切西瓜吃,大块朵颐,爽!
私部长疮,关门用热水泡洗,真爽!
看人写大字,好欢乐!
看人放风筝,突然线断了,暗笑!
想象自己当县令,每日打退堂鼓时的场景,有趣!
人生快乐事不尽相同,平凡中也有真快乐,
不被世俗的烦恼所累,而是享受世俗中的逍遥,
把酒临风,坦坦荡荡,人生不过如此。
7
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金圣叹的家乡调任一名新知县,叫任维初。
这家伙飞扬跋扈、目中无人,每每去同僚家,都让轿夫把他抬进去。
被同僚骂了,回来就拿轿夫出气,竟然将轿夫在大堂上当场杖毙。
不仅如此,他还到处搜刮民脂民膏,时常有缴不齐赋税的百姓冤死在他的杖下。
任维初的恶行传到金圣叹的耳朵里,他便写了一幅对联贴在县衙门口:
“此之谓,恶在其。”
衙役把对联拿给任维初,任维初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还是师爷明白其中深意,将对联补齐:
上联:此之谓民之父母矣;
下联:恶在其于民父母耶;
任维初听了,差点气晕,自此,便与金圣叹结下了梁子。
一年后,那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顺治帝得天花驾崩了,
任维初的恶行劣迹已令吴县人民忍无可忍,恰逢顺治帝驾崩,苏州各地官员都要亲临当地“哭庙”,
吴县诸生商议要趁这个机会告发任维初,金圣叹也在其中。
可官官相护,任维初的顶头上司——江南巡抚朱国治和他穿一条裤子,
两人将计就计,大炒“哭庙闹事”,给金圣叹等一票诸生扣上“聚众闹事,震惊先帝之灵”的帽子,
判秋后处斩,让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文人“永远闭嘴”。
遥想当年顺治帝读金圣叹的文章,称赞道:
“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八股文)眼看他。”
而今却要因自己的归天,带走这位才子,难道真是他太爱金圣叹吗?
8
法场上,金圣叹的儿子赶来为他敬酒,
想到父亲负屈含冤,即将身首异处、生死两茫,不由悲从心生、涕泪横流。
然而,金圣叹却慈祥地看着儿子,笑着说:
“儿子,别哭了,我出个上联,你对对呀?”他吟出上联:
“莲子心中苦。”
可儿子早已泣不成声,哪儿有心情对对子,金圣叹仰天长叹,吟出下联:
“梨儿腹内酸。”
“莲”与“怜”谐音,是说看儿子悲戚之状深感可怜;
“梨”与“离”谐音,意说与儿子绝别,内心酸楚万分。
唉!古往今来,天下慈父之心也不过如此吧。
说罢,大碗烈酒一饮而尽,大喊道:
“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此时此刻,监斩官已开始宣读判决书了,而跪在那的金圣叹却扭过头,对手持鬼头刀的刽子手说:
“小胖哥,先砍我呗?”
却是一副嬉皮笑脸。
啥?刽子手有点崩溃了,杀过那么多人,从没见过提这种要求的,准是疯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小胖哥,你先砍我,”
金圣叹压低声音,“我身上有宝物,先砍我,都是你的!”
听闻此言,刽子手眼睛一亮,那就成全你,到了那边可别怪老子。
只见寒光一闪,手起刀落,金圣叹人头落地,咕噜噜滚出去老远,
与此同时,头颅的两只耳朵里却滚出两个纸团。
刽子手一个健步冲过去,捡起纸团,打开一看,
一张上面写着“好”,另一张上面写着“疼”。
连起来一读,“好疼!”
我了个去,真不愧是天下第一怪才,死了还不忘诙谐一把!
对于金圣叹的死,清末著名学者梁启超慨叹道: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杳。”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这个惊才绝艳、放诞怪异的金圣叹,几百年来身负“狂人”的“圣”名,时至今日,仍令我辈侧目:
他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将那些被世人奉为至尊的经典吊在房梁下大批特批,
《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还有《西厢记》,无不被他妄断优劣,甚至篡改阉割得面目全非,
嚣张大胆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身逢乱世,亲历大明王朝的颓废荒凉、没落腐败,眼见满清入关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却以升斗小民之躯为民请命,虽人微却身巨,虽言轻却义重。
他不忍见同乡先自己而死,灵机一动,临死之前,把人性的贪婪玩到极致。
他的“好疼”不是哗众取宠,标新立异,而是以其专属的“金氏”幽默向当权者和那个“吃人”的社会做最后的示威。
他一生寂寥,怀才不遇,生活在既蔑世又傲世的孤独之中。
但他却嬉笑怒骂,不端权贵,不屑功名,把自己关在挥洒笔墨的黄金屋里逍遥快活,乐在其中,悠然自得。
如果,我们问圣叹先生:“您老人家还有啥话木有说完?”
他可能会说:
“拜拜了您嘞!凡夫俗子如何?圣贤帝王如何?
老子不陪你们玩儿了,也懒得和你们计较。
我从来处来,亦归来处去,青山我独行,不必相送!”
真是“契阔生死君莫问,不负如来不负卿”,金圣叹到底是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