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好习惯从注意力开始
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生学习成长的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注意力是好习惯形成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我们知道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集中精神听讲,那么学生就不能有效地掌握老师所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学生也就没有多大的收获。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可见,教师抓住课堂教学常规,培养学生注意力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一、心静是注意力集中的前提条件
注意的转移与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有关,如果原来的活动注意紧张程度高,新的事物或新的活动不符合引起注意的条件,转移注意就困难和缓慢。在一节课开始段,学生的兴奋点有时还停留在上节课的内容或课间所从事的活动中。能否把学生由“课下”导人“课上”,心静是前提条件。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一般采取静心训练的方法,让学生平静下来,以便及时转移到当前的学习任务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引导学生以最快的速度静下心来,才有可能快速地将注意转移到学习状态中。
二、运用积极目标的力量引导学生自觉提高注意力
积极目标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就是从现在开始我比过去善于集中注意力。比如,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你希望自己的课堂表现怎样?毋庸置疑希望都是美好的。笔者继续引导:希望与现实还是有差距的,如何能把理想变为现实,需要自己的意志力调控。当有了这样一个目标时,注意力本身就会高度集中,就会排除干扰,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上。实践证明,当学生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要自觉提高自已注意力和专心能力的目标时,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他们注意力集中度会更高。
三、通过倾听和思考唤起和强化学生注意力
倾听包括倾听老师和同伴。现在新课改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小组合作与交流,老师说的少了,学生说的多了。经常出现这样的场面:没有被提问的学生左顾右盼,无所事事,提问成了老师和被提问同学之间的对白,其他同学则成了局外人,处于失控状态。这种交流实际上是以牺牲其他学生的时间为代价。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交流时,笔者一般要求其他学生先倾听后评价。倾听的时候可以适当地提醒或者暗示其他学生:你应该怎样做?你在听吗?听后经常让学生复述老师的讲话和同伴的发言,训练学生能听得进、记得住。如果学生只是听老师的讲解和同伴的发言,而没有动脑加以思考,就不能领悟和理解老师和同伴说什么,这样的“倾听”就等于没听。所以倾听之后,我经常让学生评价同伴的发言,有哪些错误,应该作哪些补充等。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认真倾听、学会思考的良好习惯,注意力当然也就集中了。
四、激励性评价产生不竭动力,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一节课40分钟,如果让学生时时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的经验就是通过激励性课堂评价产生不竭动力,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一节课,我采取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和班级交流的形式来组织课堂。在交流环节,我对一个小组的位学生进行了鼓励,再让其他小组的同学质疑,帮助他进一步完善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这种及时、准确、客观的评价,既给了学生信心,激励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极大地激励和鼓舞了学生。那节课,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不同形式的激励评价,真诚而热情地给予肯定与赞赏,这样的激励性语言表现出的是教师对学生言行的关注,在这种欣赏、激励、赞美的评价形式之下,学生会产生仔细倾听的不竭动力。
当然,我在课堂教学中也适量地进行定量评价。定量评价在具体操作上要快,不能太频繁;在呈现方式上不能太注重形式、太繁琐,不能让量化的分数出现在黑板上等醒目的地方,否则容易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冲淡教学过程,导致学生很强的功利心理,偏离了一节课的学习目的。所以,定量评价要具有隐蔽性。课堂教学的成效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衡量课堂教学的质量,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全身心地投入。教室中往往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告知学生学习目的、说明学习内容的意义及重要性,通过提出问题以引发其好奇心或设计辩论题目、安排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总之,教师要培养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多种注意力培养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