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大暑何可当,雪冰不解三伏凉”这是元代诗人张昱对大暑时节炎热天气的描写。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湿气最重、最热的时节,是夏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处在三伏天的中伏前后,古有谚语:“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大暑与小暑相比较更加的炎热,所以,又有“小暑接大暑,热的无处躲”之说。
古人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个节气。
将大暑分为三候,一侯(第一个五日):腐草为萤。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其实“腐草为萤”的真相是:陆生萤火虫将卵产在草根上,来年蜕变成萤火虫。
大暑时节,萤火虫在夜晚漫天飞舞,与夜晚的星光照亮前行的路。《三字经》中写到“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里写的是晋朝的车胤,在夏天把捉来的萤火虫装到袋子里,借着萤火虫发出来的光来看书。
二侯(第二个五日):土润溽暑。这时候天气变得闷热,土地变得潮湿。唐代诗人,雍裕之的《早蝉》写到“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年”。
三侯(第三个五日):大雨时行。此时,常常会有暴风雨天气,大雨过后天气会变得稍稍凉爽。
暑天的温度似乎忘记了“适可而止”,忘记了“物极必反”。一天比一天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