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脑科学》这本书里面,樊登老师讲解时提到了心理学的光圈效应和音叉效应,比较感兴趣,于是深入研究了下光圈效应和音叉效应。
什么叫“光圈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这就是“光圈效应”的体现。
“光圈效应”往往让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只从局部出发,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并由此得出整体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我们认识到一个人的好处,往往就认为他的全部都是好的;我们看到一个人某方面是优秀的,就会认为他的其他方方面面都会很优秀;我们看到一个人某项决定是正确的,往往就坚信他今后也一定是正确的。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爱屋及乌的思维,是一种片面的、偏执的表现。它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它的副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实验。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多项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两种介绍间的差别是: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谈回避。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光圈。
什么叫“音叉效应”?
在警匪片中,我们看到这样的情况,珠宝店里的贵重珠宝放在可以防弹的特殊玻璃里面,这种玻璃特别坚硬,子弹都打不透。锤击也无法敲碎,但是却可以用音叉振动,当选择的音叉频率和玻璃的谐振频率一致的时候,玻璃都会哗啦一下裂成碎片。
通过这种感应对象,用巧力而不是强力的方式,就是音叉效应。音叉效应指对于有的事物不在于你对它的作用力的大小,而关键在于找准了他的脉搏,由于音叉效应的存在,有可能产生微小的扰动就带来巨大影响的情况。中国的成语有对他最佳的解释为四两拨千斤。
在传播过程中,如果能运用好关键信息或有利条件,也能达到音叉效应的传播效果,话题营销就是四两拨千斤的传播利器。
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个碎片的主题中,每天都要刷手机和热点话题已经变得和空气,水一样不可或缺。正是如此,话题营销已经成为很多品牌必备的营销技能。
比如2013年的美国总统选举,可以说给了必胜客一个舞台。必胜客趁着选举的节点顺势推出口味选举,即在奥巴马和罗姆尼的第2场辩论中,如果观众能打电话问两位总统:“吃披萨是选意大利辣肠还是香肠”?就能获得终身免费的必胜客披萨。必胜客不仅发表声明,还制作了视频短片,以便于话题进行扩散。该视频一度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热点,原本总统选举才是大事,风头却被必胜客抢走了。大家感到戏剧的是,居然问总统这么无聊的问题,但是奖励很诱人,可以终身免费吃披萨。虽说该活动最后因被消费者吐槽,嘲笑美国的选举制度而取消,但是却被很多人进行模拟演练。“二位,请问披萨选辣肠还是香肠”?还有民众议论,总统到底是喜欢什么口味的?甚至被脱口秀当成段子,成了必胜客的免费广告。
必胜客高明之处就在于把政治热点转化成了自己的营销热点,把新闻话题转化成餐厅话题进行营销,因此为产品制定一个话题,让大家发现讨论和扩散,最后可能会达成四两拨千斤的传播效果。
我们在生活中,评论一则新闻,评论一个当事人,有多少是我们真的了解事实?有多少是我们经过了理性的探索,有法律的准绳,最后衡量?所以光圈效应和音叉效应,在我们生活中是很可怕的事,有时候人的不理性就是这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