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日带儿子去广州和高中好友聚会,去的路上他不停问:小哥哥他们在哪里住啊?什么时候能到呀? 一副很期待的表情。可是等见到小哥哥的时候,就把头硬硬的别向一旁,让他叫阿姨也不转头,叫小哥哥也不理人,让他介绍自己叫什么也不吭声。活脱脱一个“不理人”。我也只好尴尬的解释是这孩子太腼腆了。虽然朋友安慰说这是慢热型,可是心里还是犯嘀咕,为啥别人家的孩子总是很大方,又是叫阿姨,又是介绍自己名字。虽然我提醒自己不要比较,可是内心很苦恼,不知道是教育方式有问题,还是孩子性格有问题。
吃饭前,我和亮亮妈去超市买东西,点点妈负责点菜和看管三个孩子。我们从超市回到餐桌,看到几个孩子挤在一起围观哥哥玩手机游戏。我心里很不赞同这种方式,但明白点点妈既要点菜,又要照看孩子,用这个方式也是不得已。等到菜一上来,我赶紧招呼孩子们去洗手。儿子坐在最外侧,叫了他几声没理我,假装没听见。亮亮哥哥听见妈妈叫,犹豫了一下,出来了。点点哥哥继续打游戏,淘哥继续围观。我叫了几遍没有动静,伸手去拉他,居然反手拒绝。我有些恼火,过去拉着淘哥的手往外拽,还挺着不出来,只好硬生生的从椅子里拖出来。不仅没有跟着走,还把手甩开走到一边生闷气。这个时候点点哥哥也在妈妈的要求下走出去洗手了,可他还僵在路上不肯走。最后还是只有拼力气,很不愉快的拖着拽着去洗手。
02
本来不想闹的不愉快,可为什么家庭聚会孩子总是不听话、对着干,和在家完全判若两人呢?在家里虽然磨蹭,但跟他定好时间和规矩,基本都会听话的去做。为什么人前人后的小朋友,听话态度截然不同呢?
我在反思,是不是自己在外面要求严格,在很多事情上,儿子觉得别人家的妈妈允许做,我的妈妈为啥不允许?他会有比较。另外,我叫他做或不做的时候,总习惯用命令的口吻和强制的拉拽,也许会让他觉得在小朋友前没面子。所以面对本来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更加抵触甚至反抗了。
03
最近看到DISC研究者李海峰老师有一篇文章《凡事必有4种解决方案》,给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何用DISC四种行为风格的判断,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案。
我惊讶的发现,不仅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比例的DISC,而且在不同的情景场合下,针对不同的对象绝对要区别对待,否则结果绝对让你抓狂。
比如平时在公众场合的我,S和C的特质就占比大,面对压力容易退缩、犹豫或者唯命是从,对待别人的态度也是希望对方尽量详尽或者不要改变,而我更多害怕被批评。
但在儿子这个弱者面前,我的D特性就扩大了,变成对他发号施令的人,坚决不允许不听话和反对,对他缺乏耐心,如果反复不听劝的时候,会很粗鲁的拉拽和大声呵斥。
想到这点,我突然很鄙视自己,怎么也变成欺软怕硬的人?在小孩子面前逞什么英雄?
04
海峰老师告诉我们,凡事都必有四种解决方案。如果遇到问题,用DISC里面的某种方式起不到作用,就切换另一种方式,改变态度,让自己用舒服的方式拿到结果。他说的一句话对我触动特别深:“往往不是事务本身决定了最后结果,而是选择的回应方式”
说回到儿子身上,当我平时在家指挥他的时候,发号司令的D型特质基本有效;但在公众场合,特别是他跟小伙伴玩的开心忘怀的时候,如果继续沿用D型的做事风格就失效了。孩子不听我的大声呵斥,因为这个时候他的DISC的特性也发生变化,从平时S特质凸显,听妈妈话的孩子,变成I特质凸显,更多希望友好关系的孩子。那么对应我的态度,就应该从平时的D型支配型转换成S型设身处地多考虑孩子感受型。这样,对待孩子的态度根据不同情境调整,孩子的接受程度就高多啦。试想想,一个凡事都为你考虑的妈妈,你还有什么是不满意的呢?
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