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课议课的质量与效益
看知识的生成过程;观教学的密度、节奏,整体性布局;学生的学习状态、思考质量,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与水平,建构知识的能力、思维的突破性;情境、议题的设置,设问的针对性、挑战性;教学的针对性,教师的语言和思维,知识与生活建立的适切度;最后还是要看“道”的显现程度。
二、教师、学生、致思立场措施的思考:
教师立场:导的功夫,知识的柔化能力、知识的整体通达能力,教学理念先进,倾听的能力,拓展、研究的能力,对“道”的体悟水平。
学生立场:学习的意愿、追问意识和能力、主动建构意识、研究意识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能力。
致思立场:发现思维交织的焦点,触动学生最真实的情感,探讨运用科学而高效的思考,善于在思考中补链。
三、闻道、悟道;遇新知,做新人;教师、观课者、组织者心理分析:
1.闻到、悟道;遇新知,做新人:阳明心学悟儒释道,主体精神确立,思维与语言,锤炼、训练思维,哲学大问题,迫近道的本质,教育学心理学,更新理念,做教育的思考者、行动者、研究者、思想的促进者,自身和谐、追求完整幸福的教育者。
2、教师、观课者、组织者心理分析:
授课教师希望展示优势,获得认可;观课者希望获得行动研究或问题研究的经验;组织者希望评价教师,示范引领,教学研究。
四、自身成长教育叙事及反思改造:
从最初讲知识重技巧的应试的重教,到注重学生的学和思,关注学生根本精神的确立,思维发展、与生活问题解决的打通,关注学生未来发展的拓展、转化,注重学生研究意识和思维发展的培养,以更加人道德方式去教,关心学生学习发展中幸福感获得和未来的成长。
五、观学生的学习行为(存在问题):
被动学习、重知识结果的获得,缺乏生活常识、知识面狭窄,知识建构意识差,开拓精神不够,思维推理训练能力弱、对人类根本精神理解的缺乏,对生活投入的热情不够,整体生命状态一般。
六、对一节实录课的反思:
1、密度太大,知识太多、替代学生学习的情况严重,应围绕核心,少而透。
2.学生思的太少,思完全是被设计好的思,不敢突破,缺乏创造性。
3.学前重视不够,应试突出。
4.教学内容缺乏张力,不宜展开。
5.学前自学和自学后的教授成了两张皮。
七、组内的行动研究和问题研究:
1、行动研究: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针对性教学中自学时间的分配,反馈及时有效,教学重点和整体性安排。
2.问题研究:如何将先学和后教很好的统一起来,如何将自学中的情境贯穿于整体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