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先生说:作为一个人,却不仁,拿礼来做什么?作为一个人,却不仁,拿乐来做什么?
而:同前面人而无信的解说,详见人而无信章。
[愚悟]
夫子谈礼则多兼乐,谈乐则多兼礼。礼者主敬,乐者主和,礼胜则易疏离,乐胜则易随意,两者兼之才能恰到好处。
上面曾经提到过,礼乐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实则源于人的内心之仁,如果人心无仁,空有礼乐,那是虚有其表,没有任何意义。后世不乏多有攻击儒家的,认为他们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说一套做一套。其实何必后人或者别人,从本章可以看出,夫子对此也是深恶痛绝。礼乐之本为仁,仁之用以礼乐,犹同文质两者,有质而无文则野(粗鲁),有文而无质则史(浮夸),只有两者兼之才完美,但质在文前,犹仁在礼乐之前。
如今时过境迁,礼乐也多有变迁,但仁者之心却是亘古不变的。所以,不管礼乐如何变迁,只要我们有一颗仁者之心,就是抓住了礼乐的本质。
本章之论,疑似是对前两章僭礼之为而发出的感叹:有礼乐而无仁心,礼乐又有何用。
[原文]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
林放问礼的本质。先生回答: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啊!就礼而言,与其奢侈,宁可节俭;就丧礼而言,与其操办周到,宁可哀伤。
林放:鲁人。
易:治,把事情办妥的意思,此处译为操办周到。
[愚悟]
当时,或是林放见到为礼者繁文缛节,怀疑其本已失,故有此一问。夫子闻而叹之,赞其能问。然后告诉他,礼,与其敬不足而物有余,不如物不足而敬有余;丧礼,与其哀不足而操办周到,不如操办略缺而哀有余。因为奢、易都是外在的,节文而已,礼失之奢侈,丧失之周到,都是本末颠倒,还不如节俭些、哀戚些,多一些内在的、本质的精神,由此,礼之本可一目了然。夫子在这里没有直接告诉林放什么是礼之本,或是担心以林放的才能还不能完全理解,所以告诉他礼有两端。如果只重一端都会有所失,如奢、易则过于文饰,俭戚则过于质朴,两者都不合礼,所以礼贵得中,即内外兼之。但是,凡事必先有质而后文,所以礼也有本末、先后之别。
有学者认为,礼始发源于饮食,本来人是污尊抔饮(掘地为坑当酒尊,以手捧酒而饮),后来有了各种器具酒杯,就有了一种礼仪文饰,但其根本在于俭而已;丧,不可随性哀恸过度,所以用衰麻哭踊之数来节制,能使尽哀又不致于过度,但其根本在于哀戚而已。如果只知道有本,而不知节文,又将有粗野之失,回到了原始状态。所以知礼之本而能节之者,知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