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时比较喜欢阅读,每年基本能读二十本左右的书籍,但是我发现自己忘记的也特别快,很多书看过了以后我竟然一点都想不起来书中所讲的内容。最近我也在反思是不是自己的读书方法有问题,不然的话,读书的效果为什么会这么差呢?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一本书《过目不忘读书法》,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吸引我的注意,我几乎一口气读完了书中的内容,读过之后我才发现自己阅读存在一个重大的缺陷,这个缺陷就是输出很少。
《过目不忘读书法》的作者是日本的一个脑神经专家,对于大脑的运行和记忆原理有很多研究。紫桦老师一年能够读30-50本书,而且记忆的效果特别好,已经出版了十几本书籍,堪称是读书届的高手。那么,紫桦老师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实背后的秘密就五个字:输出+碎片化。
输出倒闭输入,形成“大量输入+大量输出”的良性循环。
为什么只有输出才能有好的记忆效果?我们都知道大名鼎鼎的费曼学习法,费曼学习法的精髓就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基本概念教授给他人。这句话看似简单,事实上对于讲述人的要求很高,如果想教授他人,自己首先要弄明白其中的原理,而且必须能够总结成别人能够接收的语言才行,这需要对信息进行综合和提升才行。其次,输出本质上是提取大脑内的存储内容,只有多次提取才能形成长期记忆;最后,输出的过程实际上只是内化的过程,只有通过有效的输出才能实现知识的内化。
如何才能过目不忘?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在知识输入的最初一周,进行3-4次有效输出”。
第一次,阅读文本的时候通过划重点,写批注的方式进行第一次输出。人在读书时,可以通过划重点和批注的形式完成第一次输出,因为这些方式都是你和书籍互动的过程,这些互动方式可以有效的刺激大脑的记忆。
第二次,把书中学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教授给他人。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语言,其实这是知识内化的过程,你跟别人交流的过程其实就你向外输出的过程,其实在教授他人的时候你很容易发现那些知识你掌握的并不牢固,别人的提问也可以帮助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第三次,把所学的内容通过社交媒体展示出去,接受他人的反馈。当你进行到这一步时,你起码对知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和理解,当你想在朋友圈进行展示的时候,你会考虑到用什么方式你总结和介绍你所学习的内容,这个过程进一步加深了你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次,把所学内容制作成思维导图,同时通过写书评的方式进行输出。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在此提炼和升级,从全局上俯瞰所学内容,然后通过书评再次输出所学内容。但是要注意的,书评最好可以在读书几天后再写,这样会更加客观理性。
这么多次的输出,时间从哪里来?
秘诀就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其实我们每天都有很多的碎片化的时间被浪费掉了,每天刷手机的时间,上下班坐车的时间,其实都可以用来进行碎片化的输入和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