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儿子从小就体弱,所以与很多父母相比,我们给予了他更多的关爱:每次生病,我都寸步不离的陪伴着他,而且绝大多数的夜晚都是抱在怀中在房间不停地晃悠着哄睡;天冷,怕他踢被子受凉、天热,怕他被蚊子咬,所以我3年如一日地“陪睡”着;喂饭、喂水、陪玩,生活中的每每小事都包办着...
然而,却因为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却也将儿子“惯“出了不少坏毛病。除了生活上对我们的依赖,更让我们揪心和不安的是,他似乎觉得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为他做的事情,并且理所当然的“享受”着这一切。甚至有时为了得到某样东西,躺在地下撒泼打滚,不到目的不罢休,最终、我们会以他的嗓子不能哭的理由妥协。久而久之,我们过多的越俎代庖以及与他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令他滋生惰性,不知道体贴父母,也不懂得关心别人。
有一天,我抱着身体不适给儿子洗澡。每次的洗澡,儿子都会拿上喜欢的水枪与墙壁激战半个小时。我说:“今天妈妈不舒服,你不能洗那么长时间了。”他听了这话还要继续玩5分钟,10分钟,迟迟不肯罢休。我终于火了,来了场火山大爆发,顺手打了他。儿子先是一惊,然后十分伤心的哭了起来,哭声震耳欲聋,似乎本栋楼都可以听到。本来心里是愧疚的,心疼的。但转念一想,儿子都已经三岁多了,不能再这样娇惯纵容下去。这也许正是我跟儿子好好沟通的时机。
抱上床,给儿子穿上衣服。再给他一个轻轻地拥抱,妈妈错了,不该打你。儿子的哭声开始减弱,接着对他说:“妈妈之所以爱你,疼你,尽可能满足你的要求,那是因为我是你妈妈。可是,妈妈也和你一样,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妈妈也有伤心,难过,生病的时候,也需要你的安慰,需要你的理解和照顾。妈妈如此的爱你,也是多么的希望从你那里得到爱和关心啊!哪怕你只要乖一点,妈妈也会觉得很开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需要相互的,只有你付出了,别人才会给予你更多。”
我想这番话儿子未必能真正听懂,但也不一定听不懂。他的抽泣慢慢的停止,噙着泪水看着我“妈妈,我下次会听你的话,可是我有眼泪,你帮我擦擦可以吗?”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就这样结束...
从那以后,儿子渐渐的发生了一些变化。当我诉说身体某个部位不适时,他会悄悄地给我端上一杯水;在我修理东西的时候,急切的给我递工具;到开饭的时候,认真地收拾准备着餐桌餐椅;在我们说要去上班赚钱的时候,会主动的背上书包去上学。最令我欣慰的是,因为我生病需要好好休息,儿子懂事的答应和爸爸一起睡,并且在第二天清晨,会关切的来一声慰问:“妈妈,你好些了吗?”从此也结束了我痛苦的陪睡工作。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不一定能把感情与心理的触角自觉的探入家长的内心世界。那么,就让我们主动的把自己的情感与心理上的需要对他们诉说,与他们多多沟通,让他们更快地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