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看到第三次作业的时候我内心是有点小欣喜的,为什么呢?
首先,不需要再纠结英语学习这个topic了,两次作业搞这个主题,我已经冇新鲜感啦~~
其次,工具任意,嗯嗯,可以随意发挥,只需要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用图像方式呈现出来即可。
再次,不需要自己想主题了,相当于命题作文,知道我上学时什么最厉害吗?就是命题作文,哈哈哈!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其实就是说的信息摄取和处理能力嘛。
经过一晚上的百度、微信、知乎、豆瓣各种搜索,当当当当!第三次作业出炉了~
这个图本身的内容我就不多做解释了,应该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我想分享一下做这幅图的过程和技巧。
1. Input
在资料搜索和收集的阶段,用什么关键词搜索很重要,一开始我用“个人增值”,但是搜索到的信息并不多,而且很多是关于理财投资方面的,并不是很适用。于是我尝试其他关键词“自我增值”“个人成长”“个人价值提升”等目标关键词的近义词,果然,搜索到了更多我需要的资料。
2.Process
这个阶段最大的难度就是怎么把众多无序散乱的信息点,有序的整合在一起。我是按照“分类---找逻辑关系---理解----自己补充信息”的方法来进行的。比如,我在知乎上面搜索到一篇文章,提到他所理解的自我增值,分为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这个信息点我把它归类为what,那么纵向深入就会成为专家型人才,而横向的广泛涉猎可以成为斜杠青年,便是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为了使内容更加丰富而补充的信息。
图中why这一部分,也是我自己补充的,因为我在把所有搜集到的信息分类之后,发现大部分属于HOW和What,我便尝试用5why法自己挖掘Why:为什么要个人增值?因为想提升自己。为什么要提升自己?因为想更充实或更有竞争力。为什么要使自己更充实并有竞争力?因为人需要生存和发展。这时候,马斯洛需求模型就跳入脑海,增加了这一part之后,整个逻辑便完整了很多。
3.Output
output这个阶段其实就是用什么样的图来表示,因为作业形式不限,而思维导图我已经用过,想试下其他的,因为以前的工作经常使用ppt,所以我日常积累下来的ppt素材还是比较多的。刚开始我想用爬山的图形来呈现不断提升的过程,但在浏览素材时,发现了这幅跑步的小人的图片,也非常契合主题,于是便拿来修改并使用。总结起来,日常的素材积累和发散创造性的思维,是output阶段的决定性要素。
在output时,input和process可以同步反复进行。譬如what里最下面那几个圈,是我在第一版完成时,发现画面有点空,于是就想,可以增加点什么内容呢?是否可以加上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个人增值?于是便在之前提取到的信息里进行了又一轮的process…
所以,输出的过程可以让输入达到更有效的利用。
以上这个IPO的过程,在北野的笔记训练营中同样也使用到,其实记笔记就是一种知识萃取的手段。
各种“数据”通过视觉、听觉等输入为“信息”,“信息”通过逻辑分析、关系梳理、演绎推理等方式加工为“知识”,“知识”输出生“智慧”——这就是我们进行知识萃取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