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年前,我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小时候妈妈给我买一双袜子我就能开心很久,而现在买十件衣服还是不开心呢? 下面是近期从书中看到和感悟到的,不一定完全正确,但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去寻去答案的过程。
1、什么是快乐?
痛苦的消失就是快乐,不要把快乐看的太严重,好像不郑重其事付出十二分的努力就不能得到它。渴的时候能喝上水就会感到快乐,饿了能吃上东西就会感到快乐,闷热夏天里的一丝凉风,烈日下的路旁的一片树荫。快乐就在我们身边,可人们要么因为心不够净,要么因为快乐转瞬即逝,来不及感受。
试着建立一种精神信仰。让自己的内心充实、安定起来。物质生活是很容易让人厌倦的,欲望没有满足时不甘心,一旦满足马上生厌,如果没有精神层面的追求和信仰,生活很容易陷入这种不甘心和厌倦的情绪中,心里越来越浮躁,空虚,真正的信仰能帮你派遣内心的负面情绪,使生活平衡喜乐。
2、什么是解脱?
解脱就是没有烦恼,你带着满心的烦恼,又想在何时在何地获得解脱,烦恼不在别处,在你心里,解脱也在你心里。
3、什么是我执?
佛教中说痛苦的根源源于我执,我执是认为自身以及外部世界都是无需观待条件而绝对和常一的存在的。我们都知道一个科学真理:万事万物都是在不停变化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佛教用的是无我和我常来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包括我们自己。事物的无我是指事物不具有绝对的自性,是因为它是随缘生灭,缘起则生,缘灭则灭,这便是因果。
再来说人类的我,什么是我?其实我们无法找到一个固有的 实存的我,如果说肉体是我,那么减肥之后,我是不是就不完整了,不再是原来的我了?若是如此,那有一部分我去哪里了,实际上,减肥之后,我们觉得自己当然还是自己,我就是无论胖的自己还是瘦的自己,我们都认为那是我,那么”我“就是可变的,可变的事物不具有永恒性,而是随着外部条件和内外成分的改变而时刻变化,既然实时变化,哪里还有一个实存的我呢?以肉体为我,不过是一种幻觉。
一个人的身体处于连续不断,无穷无尽的逐渐变化中,看看自己以前的照片,还不会走路的时候,也没有长牙,只知道傻笑,那个小孩是我吗?如果那个是我,那么现在看照片的是谁?无我并非断灭的,虽然并非一回事,但又相续不断,生命的潜流可以理解为一系列前后传递的因果关系,在前的肉体和精神行为影响着在后的行为。
生命中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人事代谢,四季变化,我们的身体情绪思想,无一不在变化,无常不是人生的一段过渡期,而是整个人生。
人们认为变化会带来痛苦,如果一切都恒长不变就不会有痛苦,其实无常不好也不坏,它意味着有得就有失,有缺就有盈,有聚就有散,开心还是伤心,全看你的态度,与无常并没有必然的关联。
无常粉碎了我们对安全感,确定性的幻想。本以为牢不可破的观念,思想会改变,本以为相伴终生的人不是生离就是死别,健康的身体会突然被疾病打垮,一帆风顺的事业会转眼破产。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脚下随时可能踩空,便本能的想抓住什么,这就是执着的由来。
由于我们想抓住想依靠的东西本质上是抓不住靠不牢的,所以才会痛苦,造成痛苦的并非无常,而是执着。
4、因果
既然一切都是无常的,那么就可以随心所欲,不计后果,这里引入了佛学的另一个概念——-因果。
相信因果并不等于相信宿命,我们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都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影响,带来改变,有些行为的因果很快显现出来,有些行为的后果要很久之后才能显现出来。像我很喜欢的一段话:学习与不学习的人,在每天开来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在每个月看来差异也是微乎其微的,在每年看来差距虽然明显但是好像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在五年来看的时候,那就是财富的巨大分野,等到了10年再看,也许就是一种人生对另一种人生不可企及的鸿沟。
因果不可避免,这是不虚,痛苦只是过去行为的一个结果,没有理由责怪他们,也没有必要自责,若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它,那么正在经历的痛苦不但能完结一段旧的因果,而且还能开启一段善因,这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死亡只是这个生命的结束,而这段生命承载的因果扔将继续下去,新生命在承载旧因果的同时又将造作新的因果。因果好似海面的波浪,头尾相连,延绵不断,生命也因此不断轮转,连接前生的,今世的,来生的,不是一个具体的灵魂,而是未断的因果。
有很多人会怀疑,我们看到过转世,怎么相信它存在?其实,你并一定要亲身经历才相信事物的存在,比如,你从未见过你的祖先,但你从未怀疑过他们的存在,科学告诉你,除了我们的银河系之外,还有很多的星系,即使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也观察不到,而你相信他们的存在。
不相信轮回转世也没关系,每个人的世界观都是自己建立的,盲目或者被迫接受他人的观点都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但是封闭内心,固守成见同样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不防保持开放的心态。
人生就是这样,无法圆满,个人有个人的因缘,不下也没有用。
5、幸福
佛陀在菩提树下开悟:所有众生都有一颗本自具足的菩提心,它一直在那里,从未离开我们,我们要做的是去慢慢贴近本心。
一位记者曾问米开朗基罗:如果创造出《大卫》这么伟大的作品,他回答:很简单,我去一个采石场,然后我看到了大卫,我只是把多余的石头凿掉,留下有用的,大卫就诞生了。
哈佛幸福心理课关于幸福的定义:
摆脱限制、阻碍或者对失败的恐惧,这些东西并不是与生俱来,但如今却出现了大多数人身上,凿掉多余的东西,幸福就在我们身上。
你幸福吗?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二进制的是或否,如果判断自己是否幸福,和别人比较,还是存在一个点,超过之后就变得幸福了?幸福存在于一个连续统一体中,你只是说十年后比现在更幸福。
趋利避害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一个习惯,趋避弊害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我们想脱离痛苦,寻求解脱,这是一种表现,但很多人对趋利避害上瘾,只要一感觉不舒服马上另外寻求慰藉,不留给自己一点时间去认知和体验。
天热要开冷气,风吹日晒很辛苦,出门要坐车,在这个忙不迭寻找安适的过程中,我们不但错过体验四季的乐趣,而且还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容易受到伤害。
人们孤独。烦闷或者感觉有压力的时候,会喝酒、暴饮暴食、购物、打电话、上网或者窝在沙发里不停的换电视频道,反正就是不想留个自己一点空间去面对那份孤独、烦闷或者压力。用来帮助我们逃避不安的种种活动又会带来新的烦恼和问题,我们的初衷是让自己免于痛苦,得到安适,而实际做的确实用一种痛苦代替另一种痛苦。
小时候,我们可能因为买了一双新袜子和新衣服而开心好久,郑重其事的穿上,用心去欣赏自己的新衣裳。现在我们可以随便买十件,可是开心的时间可能持续不到一个小时,人们会把烦恼增多,内心空虚归结于物质的繁荣,物质会对人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关键还是人心,烦恼多,是因为物质条件改善后内心执着的东西更多了。以前你可能执着一个包,现在却有房子车子票子时刻牵着你的心,内心空虚也是因为物质丰富后有更多逃避痛苦的选择,你可以更频繁的更换安慰的方式,结果你便更频繁的感受到不满足和挫败。
压抑 、孤独、怨恨、哀愁、恐惧、贫穷,细微的,温和的强烈的痛苦伴随着我们一生,按理说,我们已经很熟悉痛苦了,但事实相反,我们只是熟悉自己面对痛苦时的那份恐惧和挫败,对痛苦本身从来不敢凑近细看。
6、和自己相处
人们爱把生活弄的拥挤而热闹,忙的团团转,以免和自己独处。路上玩手机,回到家里立马打开电视,不敢留丁点时间和自己相处一下。
很多人以为过生活就是修行,其实不然,这至少不是佛教所说的修行,你经历过悲欢离合,这不是修行,只是经历,如果你在悲欢离合间体认无常、缘起、因果,这是修行,生病不是修行,借由生病而认识到生命与生俱来的脆弱、忧苦,或推己及人,由此生起悲悯之心,这是修行。
忍辱在现代人的词典里似乎和”怪癖“”自虐“之类的联系在一起,忍辱也可以指遇到情况不急于做出反应,不急于逃避不安,寻求安慰,而是放慢整个事情的节奏,给自己留一点空间去观察和感受,让自己可以看清事物的原貌,而不是被冲动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