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Jorge Luis Borges
1899-08-24 至 1986-06-14
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
三十二年前的六月十四日,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博尔赫斯,因肝癌在瑞士日内瓦逝世,享年八十六岁。
每次看到与图书馆有关的文章,我们总会读到以下这句:“我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说这句话的人就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的一生,确实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从20多岁开始,他历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各公共图书馆的职员和馆长。
读书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他的写作源泉。可是,天意弄人,因为家族遗传的问题,博尔赫斯的视力从二十八岁起便开始减退。一系列的手术只是延缓了失明的脚步,但却并没有阻止博尔赫斯在五十多岁时被黑暗完全吞噬。
博尔赫斯把他失明的过程称作“缓慢的夏日黄昏”,他的失明,反而让他在想象世界中更加自由地驰骋奔跑。
迷宫
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体裁,他是个思想界的魔法师,他的作品充满了神秘和哲理,打通了历史、现实、文学和哲学之间的界限,他把宇宙和时间这般恢弘的概念,浓缩在他的作品中。
博尔赫斯以其构思极其巧妙、不断打破现实与虚幻壁垒的短篇小说闻名于世,是文学界最烧脑的作家之一。正因如此,他的作品不仅对后代的文学家产生了影响,也以无形或有形的方式渗透到了当下的流行文化中。比如,烧糊大脑的经典电影《黑客帝国》和《盗梦空间》中,都有博尔赫斯作品的影子。
博尔赫斯经常会在作品中引用并不存在的作品和作家,并如引经据典般认真。这自然为他的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与超现实的色彩,有人说,博尔赫斯的作品犹如转动的万花筒——他将现实重组,搭建出各式各样可能存在的平行世界;他的万花筒犹如光源,照亮了我们未曾发现的另一面墙。
爱情
和辉煌的创作生涯相比,博尔赫斯的感情生活并不如意。他长期独身,由母亲照料生活,直到68岁才与一名寡妇结婚,3年后离婚。母亲逝世之后,他和追随自己多年的日裔女秘书玛丽亚·儿玉在日内瓦结婚,不久后去世。
但这并不妨碍他写出动人心弦的情诗,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首是《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我给你贫穷的街道、绝望的日落、破败郊区的月亮。
我给你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
我给你我已死去的先辈,人们用大理石纪念他们的幽灵: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边境阵亡的我父亲的父亲,两颗子弹射穿了他的胸膛,绪着胡子的他死去了,士兵们用牛皮裹起他的尸体;我母亲的祖父——时年二十四岁——在秘鲁率领三百名士兵冲锋,如今都成了消失的马背上的幽灵。
我给你我写的书中所包含的一切悟力、我生活中所能有的男子气概或幽默。
我给你一个从未有过信仰的人的忠诚。
我给你我设法保全的我自己的核心——不营字造句,不和梦想交易,不被时间、欢乐和逆境触动的核心。
我给你,早在你出生前多年的一个傍晚看到的一朵黄玫瑰的记忆。
我给你你对自己的解释,关于你自己的理论,你自己的真实而惊人的消息。
我给你我的寂寞、我的黑暗、我心的饥渴;我试图用困惑、危险、失败来打动你。
读书
顶级的作家,首先一定是顶级的读者,博尔赫斯也不例外。他曾说:“对我来说,阅读一直是一种生活方式。我想,我唯一可能的命运就是过上文学生活。我没法想象自己处在一个没有书的世界中。我需要书,它们对我而言意味着一切。”
他认为,书是我们人类能够得到幸福的手段之一。一本书不过是万物中的一物,是存在于这个与之毫不相干的世上的所有书籍中平平常常的一册,直至找到了它的读者,找到那个能领悟其象征意义的人。于是便产生了那种被称为美的奇特的激情。
一张报纸读后便会弃之脑后,一张唱片听后也会被人遗忘,因为那是比较机械的东西,没有严肃的内容,而读一本书能使人永久不忘。
推荐阅读
1
文章
《博尔赫斯借给我们一个眼光——诗人西川谈博尔赫斯》
复制以下网址或点击阅读原文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263725/
2
《博尔赫斯谈话录》
博尔赫斯的性格与谈吐,至少同他的作品一样意味深长,富于机智。在生命的最后几十年,他游走四方,口授诗歌、寓言和故事。在旅行和闲谈中,他发展出一种特殊的口头文学。博尔赫斯作品中无处不在的主题,耄耋之年炉火纯青的思想,交织闪耀在这十一篇谈话中,使人得以一窥这位文学巨擘的心灵堂奥。
本书为博尔赫斯、巴恩斯通、西川三位诗人一次跨越时空和语言的诗艺合作。西川自1980年代开始译介博尔赫斯,二十年后重校精译,修订新版。编者巴恩斯通三十年后新作“后记”,重新评价博尔赫斯的文学遗产。
3
《博尔赫斯大传》
本书是完全涵盖博尔赫斯整个一生和全部作品的第一部传记。作者深入研究此前不为人知或难以获取的资料,展示了博尔赫斯作为人的一面:他对阿根廷的眷恋,他政治主张的演变,他与家人及朋友的关系以及内心的矛盾、欲望和执念,而正是这一切,塑造了他这个人和他的作品。
这部权威传记,终于揭开了博尔赫斯身上的诸多谜团。作者对博尔赫斯的描绘引人入胜,令人心碎,彻底颠覆这位当代大师已经在世人心中形成的固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