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扩张论 012:意识扩张的形式和方向 作者:子佛
人是现有所知生命群类中最高级的生命形式,当人的意识产生后,就代替本能的相关作用来和外部世界的信息进行交流沟通,本能就隐身于此意识之下。比如饥饿时要吃东西,但无食物可吃时怎么办?如果是一般动物,本能就会凸显,不管是谁的食物,只管抢过来就行;但作为人则不同,本能不会露面,而由意识出面进行宣示:人的生存权平等,是至高无上的,因此求生有理,夺食无罪!宣示之后再用生存正义的名义开始抢食。所以说,意识是本能的翅膀,可以使本能从污浊的地上飞到纯净的天上。
生命本能的唯一特性是扩张,并以最直接,最简单,最纯粹的形式来表现。当意识替代本能后,不但继续体现本能的扩张性质,而且通过对外界众多物象信息的具体处理过程,来获得越来越复杂的自身存在形式,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就是意识自利性的扩张。意识的自利性是人性成长的逻辑根据。从过程方面看,不断增多的生理体验形式使人的情感结构越来越庞大,由此导致更加庞大的知识结构、意志结构、反省结构及信息结构的接序倍增扩张。
意识扩张的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一是同质意识规模的扩大或复杂化以及能量(作用力)的增大。比如个人在公众面前的各种形式表现,总是不断受到大多数人的某方面肯定或多方面的肯定,再如一个人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知识在不断增多等;二是异质意识规模的扩大或复杂化以及能量(作用力)的增大。比如一个人以前的价值观念是单一的,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都是豆腐渣,但后来价值观念包容度增大了,能够理解与自己不同观点的人了,甚至产生了辩证思维,能容下相互矛盾的思想等。
意识的扩张方向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方位维度,另一个是品质维度。方位维度有外向扩张和内向扩张两个方面,外向扩张指意识指向个体灵魂结构之外的一切事物,就是说有一个外在的独立客体存在,比如想天想地想他人以及想自己的身体等。在人的社会性方面,意识外向扩张的目标,是占有他人的意识领域,即被关注和被认可。“过口瘾”,也是意识外向扩张的形式,或是述说自己,或是评说他人,二者都要消耗相应欲力。就是说,对一件事如果口中说得过多,必然会降低实际做事的冲力。内向扩张指意识指向个体的灵魂结构,就是一般所说的自我感知及自我调正自我反省自我改造等。一般来说,内向扩张不包含外向扩张因素,但外向扩张在学习或信息接收的意义上包含有内向扩张的因素,“知识来自于实践”就是这个意思。人的理性提升途径主要来自于内向扩张。在品质维度上,意识总是指向文明进步,就是说,意识向更高层级的发展是不可逆的,或者说,意识一旦产生就不可能凭空抹去。意识在品质维度上的具体方向选择遵循适宜性优先原则即“树根总向土虚处生长”。外向扩张的发展遭遇强大阻力时,通常会转入内向扩张,促进理性的发展。
意识是由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由意识所产生的一切成果也都是由逻辑关系推导出来的,所谓的理性就是逻辑推理,除了逻辑关系之外,世界上并不存在凭空而来的理念或道德准则或自律法则,真正的道德观念,必然也必须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推导之上。就人的认识史而言,逻辑关系的起点是建立在有关利益关系上,就是说,最初的逻辑推导内容都是有关个体切身利害的。人们总是在追求利益的道路上寻找一条捷径,但最终发现,所谓的捷径原来是一条曲折的路线,而且是条非常复杂的曲折线,它将人最初的物质利益诉求引导到精神追求上来,由此才出现了崇高的理想,使人最原始的心理特征开始异化或升华。意识的发展,或者说智慧的增加,推动了人类改造自身的过程,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体现看宇宙本来的秩序。
意识的扩张性决定了人对远方和更高文明的向往,因此人能携带远方文明的一切信息,反映为人类的共性就是知性崇拜。因此对人来说,多知和真知都具有相应的正向人格形象魅力。
对具体人而言,意识的扩张度是有限的。影响意识扩张的主要因素有外部力量的对抗、内部欲力及神经系统的支持、外部沟通渠道的顺畅度及信息源丰富程度等,处置人生的变故,无论善或恶,其结果也要看扩张的具体环境是否适宜。所以人应有敬畏之心,应有知其不能的意识和委屈求全的品质。通常情况下,意识的扩张主要受内部因素影响,一件事情无论做得怎么顺手,只要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厌倦,懈怠的情绪而转求新的刺激。
如果意识在扩张过程中受到外部强力的阻碍,得不到正常扩张,就会引发生神经痉挛现象,精神痛苦感会相伴而生。在人的一生中,如果长期感受的都是精神痛苦,就会产生命运多舛的消极性意识。同理,如果人一生总是心想事成(无论事之大小),则精神总是处于愉悦之中,对命运的感觉也比较积极。
人的大脑在处理外部信息时,主要是通过与储存在记忆库中的意识结构进行综合反应。因此对外来信息的处理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内部意识结构特点的影响。无论外来信息多么复杂,内部意识结构越复杂,对其处理的结果就越细致,反之就越粗糙。这就是说,一个头脑复杂的人把简单的事情也可能看得复杂,而一个头脑简单的人面对再复杂的事情也会看得很简单。内部意识结构总是排斥异己,接纳同类的,因此最早的意识结构特性决定了其后整个意识结构的发展方向。另外人的感官神经通道在获取及处理外入信息时,可能会受体内其它隐藏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使原信息失真,发生种种变异。因此经人大脑处理后的意识内容,不一定都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真相,更多的可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这往往影响了人们对自我及外部世界的认识结果,得到的多是错觉,而不是正觉。所以人不可盲目自信,包括所谓的“眼见为实”。更不能盲目地以一己之见去猜度他人的心理。
人与普通动物的区别,除了脑结构不同外,还有人体所禀赋的原始欲力存量是一般动物无可比拟的,这点在性欲情欲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正是这种强大的原始欲力,使人的行为具有巨大的创造性和破坏性。日常生活中,在人维持生命体存活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意识就承担起为过剩的欲力寻找出路即发泄口的任务,俗语中的“无事生非”,说的就是意识对欲力的疏通不当所导致的结果。
意识对欲力具有引导作用,并形成欲力分流惯性。一般情况下,在确定的时间内,欲力的主要流向只能作用于一种意识,即一心不能二用。同一时间,只能体现一个主体意识。倘若某类意识频繁地出现,就会导致欲力向这个方向流动得越来越顺畅。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性格外向者往往对自我内心世界开发会觉得很吃力,而内向者在思维上虽往往表现得深刻而细腻,但对外部世界则显得缺乏直接介入的力量。
我们将对欲力起引导作用的意识称为“主导意识”。欲力在主导意识的引导下,做定向移动,主导意识之外的其它意识的储集点就因缺乏欲力而无法激活或不能充分激活,只能依靠潜意识的欲力来推动。但当主导意识处于休眠状态后,如果没有新的主导意识接续产生,则暂时失去约束的欲力就开始自由移动,某些意识点就有可能无序地活跃起来,于是就出现了梦境或常见的“走神”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一个基本事实,即人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累”或“疲倦”,除体力因素外,主要是意识的倦怠,实际上欲力在每时每刻都在损耗着。在不过度的情况下,适时的转换意识,可充分利用人更多的智慧能量。从这个观点考察,现实生活中一些所谓只有“放松”才能获得休息的观点,实际上是认识上的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