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医儿童发展中心曾发过一篇中国儿童自杀报告——《你知道中国是儿童自杀第一大国吗》。报告中提到一则数据,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今天,咱们不谈青少年自杀这个沉重的话题,我们谈一下生命的复原力。如果我们想想,以上选择放弃生命的一个个花朵,如果在他们的生命信条中,有那么一丝丝其他的可能,也许他们就能度过难关,挺过让他们觉得最难捱的日子,重获“新生”。
01 什么是复原力?
所谓复原力,是我们面对逆境挫折时的一种重要能力:我们可以改变回应坏事的方式。具备这种能力,让我们的心理更有韧性,生活更有弹性。
02 影响因素:
研究认为,有以下4种因素影响着一个人能否从不良环境或人生事件中恢复过来。
a. 孩子的个性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理条件和先天个性。面对同样一件事情,每个孩子应对的方式都或多或少存在差异,拥有自己的独特性。
b. 是否良好的亲子关系
爱是孩子面对挫折的铠甲,尤其是良好的亲子关系,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更是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建立良好的基础,帮助孩子积极面对生活的变故。
c. 家庭以外的社会支持
社会现状无可避免的会让一部分孩子面临家庭破裂,亲子关系不够好等现状,那么,家庭以外的社会支持如果能给予孩子良好的支持,对孩子复原力的也是有好处的。比如,离异家庭中,祖父母为孩子提供的温暖有爱、稳定的生活等。遇到良师益友,对孩子真诚地帮助和鼓励等,都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复原力。
d. 其他社会资源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与外界社会接触,参加课外活动、社会组织、社区公益事业、义工活动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锻炼孩子的能力,增强孩子与他人合作的意义。更好地为孩子建立了自信,更有利于帮助孩子渡过难关。
以上因素有的作用大,有的作用小,它们互相交织在一起,产生合力,影响着孩子渐渐走向不同的道理。
03 对世界的解释方式影响孩子未来的成就
心理学上有一个模型叫情绪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B是信念,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和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事情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报考英语六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
为什么?就是诱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解释的B在起作用。一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也可能觉得这是是背水一战,不能失败。于是不同的B带来的C大相径庭。
所以,一个人的信念,直接影响着你如何面对和应对问题。父母对孩子成长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很可能为孩子种下不同的B。
a. 悲观和乐观的人
他们的区别就在于与对事件的不同解释方式。
悲观的人往往用三种方式去解释不好的事情:个人化、永久化以及泛化。
比如考试考砸了,一个悲观的孩子可能会认为:我很笨,我再也考不好了,我什么事情都干不好!
只不过一次考试失利,就解释为个人化(我很笨)、永久化(再也考不好了)和泛化(什么事情都干不好)。这就是悲观的人对事件通常的解释方式。
而乐观的人会认为,失败只是暂时的,他们会思考怎样从错误中学习,怎样解决问题以便下次能做得更好。
同样是考试考砸了,一个乐观的孩子可能会认为:这次考试非常难,我只是暂时没有考好,只要我继续努力,终有一天我能够学会并考好。
我们教孩子学会去“解释”为什么这些好的、坏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并“创造”一个对自己来说比较好的故事。乐观是可以学习的。
对于小孩子来说,对事件的解释方式,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最初和比较长久地会受到父母或者身边重要他人的影响,后来还会受到同伴、老师或者媒体的影响。
b. 固定性思维还是成长型思维?
前者更在乎天赋,认为未来的发展基本是定数的,不可改变的。而后者更看重发展和学习,人是不断成长变化的,更在乎努力的过程,不会轻易被眼前的困难和挫折所打败。
培养孩子成长型心态,首先要求家长要具备成长型心智。第二,要创造“容错”环境,允许孩子在更宽容地环境下,鼓励孩子更多可能地面对问题,让孩子相信问题不可怕,无论怎样,爸爸妈妈都会无条件的支持。第三,着眼过程,具体帮助。帮助孩子提供建设性、积极地意见和建议。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告诉孩子什么是成长型心智模式。
可参考《锻炼大脑和身体的六大秘籍,全在这里了》
元宵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