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9.14日
目录:
1.前言
已经忘了是从哪里下载的这部书,只是一直存放在kindle里,最近重新拾起kindle就开始阅读。
本书的实体书分为三本独立作品,内容较多,叙述的话题的较为宏大,一开始我不知道如何进入,几度放弃。一次偶然机会,索性翻到序言,将三本书的序言都看了一遍,这才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了解,也能有选择的进入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目前许多看书时的感触我都已经模糊,造着印象先搭个框架。
2.本书梗概
时间跨度:上世纪90年代——2010年
第一部:论竞争性市场体制
写成于1991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前夕,全面讨论了如何建立竞争性市场体制的问题。
建立竞争性市场体制这一问题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这几年国家推行的“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本质上是中国经济结构待优化问题,资源存在误配,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确切的说是依靠市场的特点所建立的两个机制:
1.是有效配置资源机制
2建立激发创新创业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以去产能和补短板为例。压缩钢铁业过剩产能,按老办法以行政手段计划,层层分配指标落实到各行政区下属企业,压缩任务只能按企业大小、设备新旧等硬指标一刀切,被切掉的往往不是效率最差的设配和企业,资源分配开始无效率。政治权利高的部门甚至会纵容企业增加落后产能;补短板目的在于加快效率较高,供不应求产业发展。按老办法是依靠行政手段,如政治动员和政府财政、信贷、补贴等政策扶植各政府眼中的目标产业与企业,按新办法则在于奖优罚劣。二者效果迥异。
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是类似。按老办法,政府框定产业名单与企业名单,运用多种手段甚至直接下达指标进行相关产业(企业)的上与下;按竞争性市场处理的过程则是:借助价格机制引导资源配置,因为价格机制天然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可使资源从效率低的地方流转到高效率地方。
两个方法各有优劣,计划手段简单易行,直接有效,可是许多时候政府并没有那么高超的见识,并不知道什么样的结构才是好的结构,只会按照当地长官意志随性调整。从历史经验看,通过市场试错,慢慢把资源引到合适地方在中长期是最有效,虽然慢,但是较为稳妥。
在当前中国,一个能完成资源配置的市场体系并未完全建立,早在26年前的十四届三种全会,中央就尝试通过改革,在制度层面上落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系。可惜到了新世纪并未坚持到底,小病拖成恶疾,直到金融危机后5年,2013年18届三中全会,这一思想才被重提,“建立统一 开放 竞争 有序的市场体系及其法制基础”开始被确立。
第二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
首版于1999年,本书讨论了关于社会主义的两个基础性问题,1)社会主义怎样一步步具体衍化为中央计划经济制度2)这一被视作“理想经济制度”的制度被建立起来后,为什么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又要对他进行改革?
并对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进行描述,讨论了在改革开放前一段时间内的某些改革尝试。
本书意义在于,交代了一个历史背景——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在3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的——不了解这一背景,许多读者不能深刻理解改革的苦难和改革策略的选取。
本书的分析框架为制度比较,分析了农业,企业,金融,财政等各个社会政治领域的制度变化,帮助读者从中发现制度演进的一般规律。
可以说,过去三十多年我国经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质是制度的变化,是经济运营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的变化。
第三部:中国增长模式抉择
中国经济改革的两个主线——体制变革与增长转型
3.与经济学理论贯通之处
4.学会了一些新概念
从供给侧来说 经济增长动力:劳动 资本 效率
从需求侧:投资 消费 出口
粗放式经济增长——投资推动
集约式经济增长——效率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