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鱼花花
来源:曾奇峰工作室
彼得潘式的父母,都是躲在孩子躯壳中的逃避者。
· 01 ·
离开他就不能生活的妈妈
《彼得潘》这部童话家喻户晓,那个不想长大的男孩的角色深入人心,不仅仅活在孩子们心中,也寄存着成人对童年时期纯真和简单生活的怀念。
可是写出《彼得潘》的作者的詹姆斯·马修·巴利,却不曾是拥有快乐童年的孩子。
小时候他的兄弟夭折,母亲悲痛不已,无法振作。于是小小年纪的巴利为了哄母亲开心,编写了很多故事,每天都给母亲念书,为母亲排解心情。
他曾在书中写道: “在他们看来,没有妈妈照样可以过得很愉快。只有当妈妈的才认为,孩子离开了妈妈便不能生活。”
可是对他来说,却是他的妈妈离开他便不能生活。
他的整个童年,都是在母亲的悲伤中度过。
他不得不早早地承担本该是成年人承担的悲伤和责任,来照顾他那个不想长大的母亲。
所以他只能把自己的遗憾和希望,寄托在童话故事中。
后来,彼得潘综合征也成了心理学的流行名词,用于代表那些不想长大,不想要承担责任的人群。
这一群人不仅不想长大,而且由于心智不成熟,也无法长大。
其实每个人都希望永远是彼得潘,但是为了换取进入成年世界的钥匙,我们不得不告别无忧无虑的时光,学会面对伤害,承担责任。
但如果当你成为父母之时,却依旧像孩子一样,无法进入成人的角色,你只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伤害。
他们会被迫提前成长,再没有机会享受人生独一无二的童年时光。
· 02 ·
彼得潘式的父母,
都是躲在孩子躯壳中的逃避者
前两年有一部热播的综艺《妈妈是超人》,将明星带娃的日常搬到了荧幕上。
其中董洁和顶顶的互动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她俨然把自己的儿子当成了“小男朋友”。
她把和儿子单独吃饭称作是约会;当顶顶被窗外看似是外国人的孩子吸引时,她会因为儿子的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感到失落。
当顶顶想去和其他孩子玩的时候,董洁撒娇说:“你再不过来,我就该哭了。” 而且她似乎真的是崩溃到要流泪。
顶顶马上跑回来抱着妈妈,说着“小宝宝乖,爸爸爱你。”
董洁就像一个恋爱中的小女人,得不到对方的关注就撒娇赌气,然后等着对方来哄自己。
她后来也在节目中说,她每天都要亲顶顶一百次,还解释说恋爱中的女人就是这样的。
但她没有意识到,她期待的关注对象是她的儿子。
当她自己在感情世界中受伤,顶顶的内心同样饱受煎熬,因为他也失去了父亲的爱。
董洁本该承担起母亲的角色,让顶顶不要因为不完整的家庭而遭受创伤。但是相反,她自己却更像是缺失爱的孩子。
她希望顶顶时刻关注自己,理解她的感受,在不开心的时候,在她的身边,做她的树洞。
而这也造成了顶顶和董洁的角色错位。顶顶褪去了孩子的稚气,变成了一个心思细腻,格外敏感的孩子。
还有很多像董洁一样彼得潘式的父母,他们或许在原生家庭中被忽视,又或者在成人世界中遭受挫折。
最终他们却选择了躲在孩子的躯壳中,来逃避真实世界的伤害。
可以看出,这一类的成年人有如下四种明显的性格特征:
①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太容易被焦虑和不安掌控,因此会对自己的内心高度敏感,总是保持着防御心。
对方无意的话会被过度解读,有的时候为了避免伤害,就会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
②对感情不敏感
他们对自己的感受高度敏感,却对对方的感受非常迟钝,很难体会到对方的意图和情感。
而作为父母,当无法体会到孩子的感受,也就无法给予孩子安全感,更不要说建立亲密的情感连接。
③抗压能力差
他们常常逃避问题,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要如何面对压力。
他们的应对方式是否认或曲解事实,甚至把问题归因于其他人。
当对方没有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做,就会陷入情绪波动。
④渴望在孩子身上获得关注和安慰
当成年人无法从自己的另一半或其他成年人身上获得安全感,他们会转而从自己的孩子身上寻求感情寄托。
这也是因为孩子最容易控制,他们会以爱的名义来要求孩子,从而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彼得潘式的成年人从小没有形成自我意识。面对问题,他们大都会在心理设立防线,来抵制自己的情感。他们自身的防御机制,让他们无法接受真实的自我。
· 03 ·
孩子的治愈型幻想和角色型自我
《不成熟的父母》一书中探讨过,拥有彼得潘式父母的孩子主要会有两种表现。
①治愈型幻想:用讨好换爱
对于大多数情感匮乏的孩子,都会为自己编织一个幻想,幻想将来自己能够得到一切,他们相信治愈的关键在于摆脱真实的自我。
他们可能会相信,如果自己变得无私或有吸引力,就会被爱。
这些孩子通常能够靠着这些幻想度过悲惨的童年,但是等他们进入成年人的世界,就会发现,他们的幻想过于单纯,并不适合成年人的现实。
曾经读过一个来访者的故事,她相信只要自己做了丈夫想要的一切,她就能够得到想要的爱。
但是无论她再努力,她的丈夫依然会忽略她的需求。
她的治愈型幻想并没有成真,她总是因此而愤怒,却意识不到,她的幻想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
②角色型自我:照顾父母换来爱
当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就会寻找适合的角色,以便获取在家庭中的一席之地。
当孩子发现这个角色,便像获得了一把钥匙,很快与角色融为一体。
当父母容易缺乏安全感,孩子大都会被无意识转变成角色型自我。父母会在孩子身上找关注感,而孩子也会自然承担起照顾父母感受的职责。
董洁的儿子顶顶就在家庭中找到了自己的角色,那就是成为保护妈妈的男性。
顶顶很听妈妈的话,有一期节目中他和妈妈一起去买狗,明明他很怕大狗,却还是顺从妈妈的意见挑了一只大狗。
他从小就懂得只有做妈妈想要的角色,才能获得妈妈的爱。
只有当他们停止角色扮演,才有可能更加轻松的前行。
· 04 ·
重获情绪自由,是最有效的治愈药方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父母在情感上并不成熟,而自己已经受其伤害,你当下的无力感,压力,甚至对父母的恨,都是值得被理解和谅解的。
①如果你从小就要承担家庭的责任
你也许发现自己的童年和彼得潘的作者类似,不得不早早成长,扮演大人的角色。
你感到父母的依赖对你是越来越沉重的负担;你感到无力,疲累,却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
我建议你尝试和父母保持情感上的距离,你要接受现实,期望父母改变也只不过是你自己的幻想,而你能做的只有尝试按照本心生活。
②如果你小时候成熟长大反而幼稚
我身边就有一个朋友,每当在工作中受挫时就会选择辞职,每当在恋爱中和男朋友吵架,她总是提出分手。
她曾对我说,她的童年过的太辛苦,而她现在只想要让自己过得简单快乐一些。
如果你早早的开始扮演大人,长大以后却发展成一个任性的人。
如果你和她一样,你要意识到,你随心所欲的行为,其实是你的内心想要回归童年,弥补缺失的控制感,找到依赖别人的感觉。
当你长大对自己的生活有了选择权,你在夺回那些曾经被剥夺的东西,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③如果你发现自己早已习惯了讨好和迁就
才女作家蒋方舟就曾公开说自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她说曾经有一次和男朋友闹矛盾,在电话里男朋友一直责怪他,而她只是不停的道歉。
后来男友觉得她的道歉太敷衍,就不停的打给她,可是她都不敢和男友说“你不要再打来了”之类的话。
她不会拒绝,也不会处理冲突。
如果你也有讨好和迁就的问题,我建议你从不再迁就父母做起。
尝试不要在意父母的否定或认可,任由他们表达情绪,但是你要关注的是在交流中,自己是否能够表达真实所想。
每次交流之前,想清楚自己想要达成的目的是什么,礼貌地表达出来。
专注于谈话的结果而非关系,否则当你尝试从情感上提升你们的关系,对方会重新控制你。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被迫长大的孩子,他们的童年被剥夺,早早成为父母的照料者,长大以后他们反而沉浸在童年中不能离开。
如果你也是这样的孩子,请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给自己一个童年;
如果你也生养了孩子,也尽量在生活中承担起责任,给他们一个悠闲的童年。